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260字。
  高考板块限时训练
  4套“现代文阅读限时练”(1篇论述类+1篇文学类+1篇实用类)和4套“古诗文阅读限时练”(1篇文言文+1篇古诗歌+名篇名句默写)。旨在:
  训练板块答题用时
  掌控板块答题节奏
  高考难度分层训练
  4套“66分的题目保分练”(语言文字运用+1篇论述类+1篇实用类+1篇文言文+名篇名句默写)。考前专练保分题,旨在:保住基本分,才能得高分
  4套“24分的题目增分练”(1篇小说+1篇散文+1篇古诗歌)。考前强化拉分题,旨在:攻克失分点,才是增分点
  板块练——练答题速度 现代文阅读限时练一
  (限时40分钟 满分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传统文化立足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始终关注社会和谐与人生幸福。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儒家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和突出。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由此出发,便有“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爱万物”“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由人、社会至自然的层层理论展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大约在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经过不断的中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佛性与人性的统一,注重人格的自我培养与自我完善,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儒、道、佛三家的文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却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三家的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可见,我们要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对这些优秀内容,在传承中要有发展,而且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之路。
  (选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重要的人文转向,直接引发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产生。
  B.儒家文化一直居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也表现得最为鲜明突出。
  C.儒、道两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它们讲仁爱,师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
  D.佛教讲求“出世”,旨在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这是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
  解析:选D A项,曲解文意。“直接引发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产生”错,原文说的是“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是儒、墨、道、法的思想来源而非产生的直接原因。B项,扩大范围。“儒家文化一直居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错,原文说的是“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长期”不等于“一直”。C项,张冠李戴。“它们讲仁爱,师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错,原文指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总体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为下文的具体阐述指明论述方向。
  B.文章依次介绍了儒、佛、道各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态,指出它们相融互补,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
  C.文章结尾两段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指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和根本之路,可谓卒章显志。
  D.文章旨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价值追求,号召在创建幸福和谐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
  解析:选B B项,颠倒顺序。“文章依次介绍了儒、佛、道各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态”表述有误,原文在论述时,先讲儒家,再讲道家,最后讲佛家,其论述顺序并非“儒、佛、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那么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形式化倾向则可能得到克服。
  B.如果不是孔子致力于以仁为核心的理论构建,就不会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的儒家思想。
  C.外来佛教融入中华文化的成功例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及其当代意义。
  D.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传承中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
  解析:选B B项,“如果不是孔子……就不会……”说法绝对。原文只说“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玉麒麟
  焦 辉
  老人把哑巴兄弟的手放进邵林手里,用力摁。邵林说:“爹,我给叔养老送终。”老人笑了笑,咽下最后一口气。邵林按乡村习俗埋了父亲,哑巴叔拖着瘸腿送棺到坟地。第一锹土落在硬木棺材上时,哑巴叔哭昏了过去。
  邵林收拾旧物。哑巴叔佝偻着背蹲在枣木门槛上,怀里抱着邵林父亲的遗像,刀刻般的皱纹藏满秋阳的余晖。邵林从父亲枕头下翻出一个小铁盒,打开,一个红绸卷,展开,一根白色羽毛。邵林看不出是什么鸟的羽毛。没听说父亲生前喜欢鸟啊!怎么会珍藏一根白色鸟羽呢?邵林不解。母亲早已过世,只好问大姐。大姐电话里很嘈杂,说:“鸟羽毛?不知道啊。”邵林想,既然老人把白羽珍藏,一定有他的道理,也说明它是老人生前喜爱之物。邵林就把白羽放进旧衣旧被褥,拿去河边焚烧了。豫东乡村习俗,过世人的衣物一般不能留过头七,要寻个僻静处烧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