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2480字。
安徽省皖东县中联盟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往往是狭义的,即指“优美”,其实美的内涵还应包括“崇高”。“崇高”与“优美”不同,“优美”通常是以形式取胜,以其精巧、明丽、和谐形态顺应人的主观目的,直接给人以耳目之娱,让人产生类似“受到奉承而顺从”的爱悦感,并借此培育人们“爱”的情感;而“崇高”一般以巨大、粗犷、雄伟、深邃的形态显现,常见于崇山峻岭、星空大漠等事物之中,并可由此推及一切英雄壮举、伟人、伟业等。它给予人的主要是心灵的震撼而非感觉的快适,所以康德认为“美在形式”而“崇高则无形式”。
崇高感的产生总是经历这样一个心理过程:初始,对象的气势和精神的强大让人感到个人存在的渺小,给人以威胁、恐怖、挫折、生命力的阻滞之感,但却能历练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激发人的自我意识和生存自觉,继而在人的内心形成张力,促使人奋发图强,化恐惧感为敬畏感以及对之追慕、神往的心情,由于有其所“敬”而驱使人不断走向自我超越。就像杜甫在《望岳》中所写的,正是泰山那“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巍峨磅礴的气势,激发起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强烈愿望。所以古罗马思想家如朗吉纳斯等特别强调“大自然把人带到宇宙这生命的大会场里,不是把人当作卑微的动物,而是在人类心灵里注入对于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它对于人的意义就在于“当一个人如果四面八方把生命谛视一番,看出一切事物中凡是不平凡的、伟大的和优美的都巍然耸立着,他就会马上体会到我们是为什么生在这世间的”,“就会把绝对的伟大建立在自己的使命中”,让人们在感知这些惊心动魄的景象中消除自身“心理的脆弱性”,提高使命意识,通过拓展情怀、提升境界培育敢于正视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勇敢精神和人格力量。一旦人们的精神提高到这样的高度,一切“事业、行动、风度、学术的品德也必然都是美的”。
这种崇高的情感培育在当今这个和平昌盛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辩证来看,矛盾的双方都处于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状态,2000多年前《周易》就提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提醒人们即使身处安乐也必须居安思危,时刻不忘立国安邦方面所承担的使命。但富裕和安逸的生活会使人失去生存压力而丧失对自身社会使命的敬畏感和责任感,而崇高教育恰好能呼唤这种责任。以往,由于人们有意无意地把美等同于“优美”而忽视“崇高”,以致只看重“爱”的教育而忽视对“敬”的情感的培育。其实,从培养健全人格的角度来说,这两者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凡是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功业,无不是在这两种情感共同驱使下建立的。所以康德认为崇高与优美虽然形态不同,但却是互补的,“崇高使人感动,美则使人迷恋”,“崇高的性质激发人的尊敬,优美的性质则激发人们的爱慕”,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心理特征。而针对当时由商业文明造成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世风,他又特别强调“没有崇高,伟大的事业就不能完成”。
(选自王元骧《美的理想不容矮化》,有翻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指优美,并不包括崇高这种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是狭隘的。
B. 优美顺应人的主观日的,直接给人以耳目之娱,崇高则能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
C. 个人在伟大的对象面前会感到自我的瑟小,生命受到阻滞,自我意识会降低。
D. 崇高的情感培育提醒人们临危难而内心安定坦然不忘自己承担的家国使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从人们通常对美的认识误解入笔阐述“优美”和“崇高”的不同特点。
B. 文章通过分析崇高感产尘的心理过程得出它能让人产生克服闲难的勇气的结论。
C. 作者对当今社会崇高感的失落进行了批判并对高感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D.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康的观点证明了崇高和优美对于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康德认为崇高超越形式,说明崇高是抽象无形的它存在于人心而不在自然。
B. 崇高感能历练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催人奋进,激发内心的张力和自我超越精神。
C. 受和敬的情感教育对健全人格的培养缺一不可缺一面就不能建立高尚的人格。
D. 人们在富裕和安逸的生活中会丧失社会资任感这就显示出崇高教育的重要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铺
(香港)深雪
中年男人拥有一间当铺。
它位于繁华大街之尽头,人车往返,尘多烟浓。但当铺的一角却出奇的幽静,尘不进烟不熏,阵阵爽心凉意。这件当铺的出现,仿佛只是偶然,抑或只是一种幻觉。
但站在柜台后的男人却是实实在在的,你递上有价值的东西,他会把一叠厚厚的纸币推到你的面前。本来现今社会经济发达,只要肯努力,没有找不到工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