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390字。

  人教新课标必修三第二单元测试题
  河北省景县梁集中学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陈子昂的《感遇》38篇,通过“幽居观天运”思考人类生死、朝代兴没、世情播迁,探寻自己在“天运”“物化”中的位置,寄托了冀遇良时、奋发有为的壮心。开元诗人以同样的思维方式观察天道人事,感到的则是“明圣不世出”“千载一遭遇”的庆幸。这就大大拓宽了创作者的胸怀和视野,激发起及时建功的热情,以及对光阴的加倍珍惜:“日月千龄旦,河山万族春。怀铅书瑞府,横草事边尘。不及安人吏,能使王化淳。”“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放眼千载,满目河山,无论是在朝廷、边塞还是地方,都可建立使人民安定、风俗淳朴的功业。站在这样的高度观察时代、审视自我,使开元诗人树立高远的人生目标,也使他们的诗歌情调更为爽朗,境界更为宏阔。
  正是在这样的思潮中,李白在《古风》其一中提出乘时而起的创作主张:“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唐玄宗早年励精求治,李白也和多数诗人一样,认为开元年间已经复兴了尧舜垂衣而治的太平之世,看到才子们纷纷乘此时运,各展才能,像鲤鱼一样跃过龙门,写出文质兼备、光彩辉映的诗歌,自己更是希望像孔圣那样总结一代的政治文化,令著述照耀千秋。李白在此赞美盛唐诗坛群星灿烂的盛况,表达盛唐文人开创“文质相炳焕”一代诗风的共同使命感,以及登上文化高峰的强烈自信心,正是出于不愿辜负“休明”时代的自觉性。
  而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处于家国兴亡的危急关头,写下大量忧国忧民的传世名作,同样是出于“忠臣词愤激,烈士涕飘零”的创作激情。他怀着期待国家中兴的热切希望,用诗笔记录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事件,并深刻地揭示出人民在官府诛求和战场血泊中呻吟的苦难命运。正因如此,他的诗歌被后人誉为不朽的“诗史”,在千载之下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中唐时期,白居易更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时的唐朝已经处于衰世,诗人们面对的是一个陷于多重矛盾和危机中的社会。因此白居易指出诗歌的作用是“救济人病,稗补时阙”,并以许多讽喻诗广泛触及中唐各种社会政治问题,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力度都是后人所不能企及的。由此可见,无论是盛唐还是中唐,文学高峰的产生都与诗人们为时代而创作的自觉使命感密切相关。
  (摘自 《人民日报》葛晓音的《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文学取得了极高成就,都是因为文人们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B.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创作出了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
  C.开元诗人观察天道人事,拓宽了创作者的胸怀和视野,激发起及时建功的热情。
  D.大唐盛世,李白希望自已像孔圣那样总结一代的政治文化,令著述照耀千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指出,理解唐代文学取得“极高成就”,可从文人们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入手。
  B.文章从初唐、盛唐到晚唐,逐层分析论证了诗人们为时代而登上文化高峰的强烈自信心。
  C.文章援引了唐代文人们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来论证,为论点的凸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D.文章先总说,再从唐代不同时期、不同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论证结构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盛唐时期,文人们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为时代而创作,形成了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B.盛唐文人不愿辜负“休明”时代的自觉性,而开创了“文质相炳焕”一代诗风。
  C.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中唐时期的白居易,他们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力度都是后人所不能企及的。
  D.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与诗人们为时代而创作的自觉使命感密切相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上 边
  王祥夫
  别人都搬下去了,上边,就只剩了刘家老两口,好像是,他们是留下来专门看守上边的空房的。这就让这上边的村子有了一种神秘感,好像是,老刘家真是与众不同了。这倒不单单因为老刘家的儿子在太原工作。
  当时,下村的刘泽祖就是从东边的那条路把儿子给他送来的。说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