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580+2250+1880字。

  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 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 积累1—3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和方法:在理解前三段文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司马迁的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积累前三段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在理解前三段大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2、写作背景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
  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 了解《史记》的体例和对后世的影响。
  (2) 积累4—5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和方法:在理解第4段、第5段文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司马迁的生死观和荣辱观。
  教学重难点:(1)积累第4段和第5段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在理解两段大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1、关于《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年的历史。分10表、 8书、12本纪,30世家,72列传,共130篇。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于文体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
  ……
  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 复习前五段所学内容。
  (2) 积累6—8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和方法:在理解第6---8段文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司马迁的生死观和荣辱观。
  教学重难点:(1)积累第4段和第5段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在理解两段大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自主学习:
  1、提问前五段重点字词、句子。
  2、总结6—8段中重点词语、句式:
  (1)重点词语: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放失:散失。失,同“佚”
  考之行事:考,考订。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考察。
  通古今之变:通,通晓。
  草创未就 :就,完成。
  就极刑而无愠色:愠色,恼怒的脸色。
  偿前辱之责:责,通债。
  虽万被戮:戮,侮辱。
  下流多谤议:   下流,古义:处于卑贱地位。  今义:卑鄙龌龊。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口语:古义:说话。  今义:说话时使用的语言。
  以通其狂惑:通,抒发。
  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无乃,恐怕……吧?     剌谬:完全相反。              今虽欲自雕琢:雕琢,修饰,美化。
  曼辞以自饰:  曼辞,美好的言辞。
  于俗不信:不信,不被信任。
  (2)、重点句式:
  虽万被戮:被动句
  于俗不信:被动句
  重为乡党所笑:被动句
  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六段,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作者说明忍辱写书的原委是什么?宗旨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