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930字,包括对边塞战争诗总体规律的概括,对四首诗的具体分析,最后设计了一个表格,从意象、风格、主旨、表现手法四个方面对这四首诗进行了一个综合比较,实用。
边塞战争诗四首
广州市八十六中 宋玲
教学目标:
1、了解本单元的四位诗人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
2、分析这四首诗的思想内容
3、通过学习这四首诗,了解它们不同的艺术风格。
4、掌握边塞诗的一般规律,学会鉴赏边塞诗。
教学重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边塞诗。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边塞诗的鉴赏
一、导入:
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仪仗队,展示着盛唐的国威。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
二、边塞诗的产生:
唐初,东突厥、吐谷浑、吐蕃等不断侵扰,屡经太宗君臣捍卫征讨,方得相安。以后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繁,战事不断。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在边塞生活过,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高适)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三、边塞诗人介绍: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代表诗人: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刃山”
——王之涣《凉州词》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李颀《古从军行》
四、赏析方法
(一)、抓住主要意象特征。
(二)、整体感受,把握主旨。
(三)、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四)、掌握不同的表现手法。
* 抓住意象特征
时间意象:秋天、黄昏
空间意象:楼兰、阴山、天山、瀚海、凉州、长城、玉门关、古道、荒城、大漠、辕门
事物意象:
乐器:羌笛、胡笳、琵琶、号角、鼓
战具:干、戈、战车、烽火、旗
景物:黄沙、秋月、冬雪、寒雁
人物意象:
单于、吐谷浑、戍卒,将军、
征夫、闺中思征夫的少妇
* 把握主旨
一、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