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2970字。
2019年山东省淄博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宰牛本是一项谋生的技能,而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却升华为精妙的艺术表演。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者,技术与技巧也;道者,内在规律也。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得天机自运、出神入化。文艺创作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作者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
诗有诗法,画有技法,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而“道”的境界,则绝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即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工巧,“道”表现为内涵、神妙。同样写夏景,“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入“道”;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为“道”……
究竟如何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养,具有欣赏、创造美的能力。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审美旨归总体上都是“和谐”。儒家侧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道家侧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佛家侧重人与自我内心关系的和谐。雅正、飘逸、宁静之美,表面上各有不同,但究其实质,皆为“和谐”。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有坚实的“美育”作为基础,“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胸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与蓬勃的生命力。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有了它,才情方能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在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就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歌德曾说:“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才思,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只有善于从前人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摘白赵海菱《文艺的“技”与“道”》,《光明日报》2018年12月l1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只有领悟“道”并依“道”而行,才能在行动中达到如庖丁解牛般出神人化的境界。
B. 文艺创作要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创作者要切实重视美育这条路径。
C. 诗有诗法,画有技法,艺术之“技”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形式与技巧,需要创作者勤学苦练。
D. 艺术之“道”就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内涵、神妙与规律,是做人的道德追求与文化遗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运用了例证法,用庖丁解牛的故事论述了“技”与“道”的内在关系。
B. 文章第二段选取诗句进行对比论证,从理论上详细地分析了“技”与“道”的区别。
C. 文章多处运用了引证法,引用了蔡元培、歌德等人的名言,使自己的论证有说服力。
D. 文章重点论述了艺术创作之“道”,分别从道的内涵、实现道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依照原文观点推断,同样写天涯羁旅,“树头蜂抱花须落”是“技”,“无边落木萧萧下”则入“道”。
B. 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虽然其内涵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质是一致的。
C. 重“技”还是重“道”,关系着文艺创作境界的高下,创作者只能从“道”上下功夫。
D. 文艺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文艺工作者也必将通过优秀作品书写时代的要求。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是做人的道德追求与文化遗产”说法不准确。文中是说“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才思,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并不等于.艺术之“道”是做人的道德追求。且文中的“‘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也不代表艺术之“道”就是文化遗产。故选D项。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分析的材料进行分析。B项,“从理论上详细地分析了‘技’与‘道’的区别”说法有误,第二自然段选择具体诗句,只是点明“技”与“道”在表现上的不同,没有从理论上详细地分析。故选B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但究其本质是一致的”说法错误。语境是说“表面上各有不同,但究其实质,皆为‘和谐’”,“本质”和“实质”是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不能偷换概念。C项,“创作者只能从‘道’上下功夫”说法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D项,“文艺工作者也必将通过优秀作品书写时代的要求”说法不妥,把宏观要求当成了必然要求。故选A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实用类文本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2018年10月23日上午10时,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历时9年艰苦建设,一座全长55公里的跨海大桥,飞架伶仃洋,把碧波化作通途。从此,香港、澳门特区开启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篇章。
这座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东连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是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之后,我国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作为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的跨海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年限首次采用120年的标准。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