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4800字。
  专题检测(四十)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杜牧的江南
  余显斌
  ①江南,是杜牧的。
  ②没有杜牧,江南,该是何等寂寞?就如淋沥的细雨中,没有油纸伞的古朴,从而缺乏一种古诗的典雅;就如长长的小巷里,没有一架紫藤萝,从而缺乏一种绿意荡漾的清新;就如断桥边,没有如烟的细柳,从而缺乏一种吴侬软语的娇媚。
  ③江南,是幸运的,在长久的沉寂之后,迎来了青衣飘飘的杜牧。
  ④江南女儿,也是幸运的,在长久的冷寂之后,又重现了青春的颜色。
  ⑤那时的江南,一定是寂寞得很久了,寂寞得连西湖的水也泛不起一点涟漪。那时的江南,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浪漫,江南采莲的曲子,已经凋谢在寒冷的池塘里;吴越争霸的战鼓,已半入江风半入云,渺茫难寻了。至于西施浣衣的样子,已经在传说中流向岁月的天尽头,白云的深影里。当然,包括当年的丝竹,当年的歌舞,当年的风流潇洒,都已经如周郎的微笑,隐入历史的硝烟中。
  ⑥江南,太寂寞了,寂寞成一池浮萍,连红叶也舞不起一点声音。
  ⑦就在这时,杜牧来了,在清明时节前后,嫩草如诗的日子里,一匹马,一身长衫,外带一支笔,踢踢跶跶走过丝雨江南,走过杏花如雪的江南,走过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举一举杏花村的佳酿,饮醉了清明时节,饮醉了自己,也饮醉了唐诗。
  ⑧醉后不知故乡远,错把江南做故乡。
  ⑨从此,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
  ⑩在江南行走,杜牧一定是风神潇洒志气昂扬的,因为,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中美的极致,诗的栖息地。在江南,杜牧一定是心情舒展眉宇青葱的,因为,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
  ⑪二十四桥的夜晚,月光如昼,桂香如梦。秋来的江南,依然山温水软,草木含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就适宜于洒脱地生活,诗意地游走。小杜,深得江南三昧。
  ⑫春风十里,柳丝飘飘,有哪一缕春风,美得过江南?有哪一处女儿,轻浅一笑,婉约过江南?
  ⑬多少人啊,走过江南?但匆匆的脚步,踏过满地红尘,能领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婉约?能体会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繁华?能领略“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的神妙?只有杜牧,一身长衫,飘飘地走过江南山水,把自己的欢笑,自己的歌吟,留给江南,留给江南的天空和湖面,还有山水楼台。同时,也把江南留给岁月。
  ⑭在烟水渺茫的江岸,在细柳如眉的亭旁,总有风吹过,总是有诗人的脚步走过,这些,江南记得,竖行的方块文字也记得。
  ⑮当诗人漫步江南时,多少丝管,多少弦竹,在夜月下悠扬;多少忧伤,让一个沉沦历史的书生,怆然泪下。
  ⑯不是爱风流,似被红尘误。
  ⑰诗人并不想隐居入江南山水,诗人并不想在二十四桥的箫音中沉醉。“江南好烟月,门系钓鱼船”“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些美妙,也不能让诗人沉醉。所有的音乐,所有的云烟风月,并没有遮住诗人的眼睛。
  ⑱诗人站在高山上,站在红楼上,日日凝目而视,翘首企盼,在等待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等待着万民欢乐的和谐盛世到来,“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人总是心有不甘,在晚唐的夕阳残照中,遥望着太宗所开创的盛世,万民同乐,百国来朝。可是,诗人失望了,心冷了。天边,夕阳西下,一片暗影茫然。
  ⑲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
  ⑳所有的肮脏,所有的红尘,与江南山水,与江南儿女相比,是如此不堪,如此肮脏。
  ○21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诗人轻轻叹息一声,定格在江南的烟雨中,静静地观看着,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美丽;看“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的轻歌曼舞;看江南儿女在月夜里一把凉扇,笑扑流萤的娇憨情态;看扬州烟水,秦淮月光。
  ○22江南,安慰着诗人。
  ○23人,沉醉于江南。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②段,运用排比、对比的手法,指出没有杜牧,江南风景就少了特有的情趣韵味,从而强调了杜牧对于江南的意义。
  B.文章第⑫⑬段用了多个问句,赞美只有杜牧才能写出这样美丽的描绘江南的诗句。
  C.“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指的是杜牧虽有报国之心,但因为盼不到国家重振声威,他只能沉醉于江南美景,以此来慰藉痛苦失望的灵魂。
  D.文章多用排比句和整句,语言风格典雅婉约,与江南美景和杜牧诗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析:A项,“对比的手法”错,应是“类比”。
  答案:A
  2.全文多处引用、化用杜牧的诗句,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5分)
  答:                                    
  解析:文学作品中引用古诗词的作用,可以从诗词本身表达的内容、对文章内容及结构的作用等角度加以分析。如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等。
  答案:①杜牧的诗和江南的美是和谐统一的,引用、化用杜牧的诗句便于简洁凝练地表现江南的美景和神韵,增添江南美的感染力。②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学情韵,与文中的抒情、议论协调统一,形成(凸显)本文典雅优美的语言特点。③借杜牧的诗句充分展现杜牧的才情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欣喜、忧伤、期盼、失望)。④借杜牧的诗句充分说明杜牧对江南的了解(充分说明杜牧已得“江南三昧”),为文题“杜牧的江南”提供了充分的证明(突出了江南和杜牧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密切关联)。
  3.[探究标题题]标题“杜牧的江南”有何意蕴?请结合自己读文的感受加以分析。(6分)
  答:                                    
  解析: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在烟水渺茫的江岸,在细柳如眉的亭旁,总有风吹过,总是有诗人的脚步走过,这些,江南记得,竖行的方块文字也记得”等分析原因。
  答案:①杜牧让长久沉寂的江南重新显现灵秀和浪漫(江南会因为缺少了杜牧而减少了神韵)。②长久失落的杜牧在江南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杜牧的生命情感和江南融为一体。③杜牧读懂了多少人无法懂得的江南的美,并用自己的诗句定格再现了江南的婉约、繁华、神妙,让美丽的江南在岁月中留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草木故园
  彭家河
  ①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
  ②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在发现有水有树后,那一队队从猿一路迁徙成人的村民们便驻扎下来,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谈婚论嫁,生儿育女。于是,乡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识。
  ③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树要七八个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每天晚上,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闹一会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