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670字。

  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下)
  高一语文3月月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人文”这个词语起源很早,《易•贲卦•彖辞》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将人文与天文置于对等的地位,可见对人文的重视程度。概括地说,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称之为四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记载孔子的话:“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里有这样的话:“夫民,神之主也”,并说应该先办好人的事,然后再致力于神的事。《左传》里又有这样的话:“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连上天也要顺从人的愿望。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孔子、李冰父子、司马迁等,都祭祀他们的庙宇。所以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人文精神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些道德素质,进而追求人格的完美。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又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就是圣贤。例如孔子被称为圣人;他的三千弟子当中有七十二位最好的,被称为贤人。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在众人之中又以圣贤为中心,只要认真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中华文化中十分可贵的内容。
  中华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已经成为至理名言。至于公和私的关系,应以公为先;人和已的关系,应以人为先,正如孔子所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中国有句古话:“敬业乐群。”“乐群”这两个字很能代表中华文化的特点。荀子阐发孟子的人伦说,提出“群居和一”之道,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他认为人能从事有秩序的伦理生活,所以才能驾驭自然物,个体也就得以生存和发展,因而维系群体利益就成为一种美德。
  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的本义就是声音相应,也就是声音的和,引申为和谐、和平、和畅、中和、融合、祥和等意义。《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庸》以“致中和”为修养的最高境界。孔子说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的和谐,“文质彬彬”,才称得上君子。“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节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④,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华文化中,人和人的关系与人和神的关系同等重要,在众人之中要以圣贤为中心。
  B.“公”就是中华文化所尊崇的“群”,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在“群”的范畴。
  C.中华文化认为“致中和”是一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中庸》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
  D.“天下为公”的说法在《礼记》中早已提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成为至理名言。1.D 解析:A.“人和人的关系与人和神的关系同等重要”理解不当,原文第一段说“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B.“‘公’就是中华文化所尊崇的•群,”理解不当,应当是“中华文化所尊崇的群’就是‘公’”,两者概念大小不一,不能随意颠倒更换。C.“‘致中和’是一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原文最后一段《中庸》的观点,并非“中华文化认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三个角度阐明了中华文化的属性,以人为中心的特点,是中华文化的可贵内容。
  B.文章引用《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的史实,证明中华文化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
  C.中华文化以人伦为核心,“乐群”代表中华文化的特点,“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D.文章广泛引用古代圣贤的名言及典籍记载,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厚重感和论证的雄辩性。2.B 解析:B.文中引用《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的史实,用来证明中华文化对人的尊崇。该答案信息在第一段,关键文句是“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人文精神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老子》的“四大”学说是用来证明前者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就是圣贤,孔子、孟子被称为圣人,说明他们道德智能完善。
  B.人们如果不能从事有秩序的伦理生活,就不能驾驭自然物,个体也难以得到生存和发展。
  C.一个人只要文质彬彬,一味追求和谐、和平、和畅、中和、融合、祥和,就是正人君子。
  D.弘扬中华文化,需要崇拜祖先和民族英雄,修养道德,以公为先,先人后己,和睦和谐。3.C解析:C.文中最后一段的意思是只有“文质彬彬”,才能称得上君子,而不是只要文质彬彬,就能成为君子。“一味追求”不合文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题。
  散步
  梁实秋
  ①《琅還记》云:“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好像是散步限于饭后,仅是老人行之,而且盛于古时。现代的我,年纪不大,清晨起来盥洗完毕便提起手杖出门去散步。这好像是不合古法,但我已行之有年,而且同好甚多,不只我一人。
  ②清晨走到空旷处,看东方既白,远山如黛,空气里没有太多的尘埃炊烟混杂在内,可以放心地尽量地深呼吸,这便是一天中难得的享受。据估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