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3550字。

  1、《沁园春??雪》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过程和方法
  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词的内容。
  2.结合视频,体会本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豪迈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2.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教学工具】
  教学PPT、拓展资料
  【教学方法】
  1.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知词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竞争式发言,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和全班同学交流。
  3.学生自主阅读拓展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 。学生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雪景。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 ,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雪原壮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词, 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壮志豪情。1945年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引起极大轰动。
  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的篇章”——《沁园春??雪》。
  二、朗读示范,感受气势。
  1.出示生字词,请学生读准每个字音,教师示范,学生纠正自己的读音。
  沁(qìn)  莽莽(mǎng mǎng)   妖娆(fèn ráo)   数(shǔ)
  折(zhé) 汗(hán)    逊(xùn)  骚(sāo)   朝(zhāo)
  2.听第二遍时,请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怀。
  三、自读课文,理解词意。
  (一)学生自由朗读全 词,要求读准确、流畅。
  (二)齐读上阕,感知内容。
  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学生可能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北国风光”,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风光”可指春、夏、秋、冬四季景象,太宽泛,不准确。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3.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即便是作者视野开阔,但这些景象已经远远不是作者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这个“望”字带有很大的什么成分?
  想象。
  (三)齐读下阕,感知内容。
  1.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2、《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 律与和谐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诗歌主题,培养爱国情结。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认真体味诗歌蕴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赏法: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这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
  2.解题:
  师:题目中包含哪些事物?
  生:我、土地
  师:他们是以什么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
  生:以爱为纽带,所以全诗的主题就是爱,题目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
  1. 作者深爱着这土地,整首诗的感情应该怎样表达出来呢?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读,(第一遍要求听准词句的读音,再听要求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深沉和悲哀,第三次听要求停住停顿。学生齐读一次,分男女生各
  5、《我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赏读诗 歌,理解诗歌意境。
  2.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感知诗歌朗读节奏和诗人情感的流露。
  2.通过品读,理解诗人情感的张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想 象,理解诗人在诗句中的意境。
  2.品读关键诗句,感知诗人情感。
  3.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情感朗读法。
  2.品读联想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诗人与大作家金庸有着不小的关联,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抢答)
  对,就是穆旦。穆旦原名查良铮,金庸原名查良镛,他们都是浙江海宁人,属同一家族,他们是平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穆旦的《我看》。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诗人、翻译家。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 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2.背景链接
  《我看》是穆旦在联大初期创作的诗歌作品。这首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