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340字。
  第14课 后赤壁赋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苏子来到了黄州。“乌台诗案”的苦楚,皇帝贬谪的敕令,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然而,他虽被贬至此,却没有悲怆。他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赤壁记载了苏轼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轼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轼的豪迈和诗情不朽。赤壁,只属于苏轼,风雨任平生。
  知识链接
  一、背景资料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他少年时就爱好庄子的文章,后来又喜和僧人来往。在生活上他认为“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要求以安然的态度应物,“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问养生》),更多地表现了佛、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然而他从儒家出发的比较现实的生活态度,又使他对佛家的懒散和老庄的放逸有所警惕;因此他一生虽在政治上屡受挫折,但在文艺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这是他和前代获罪远谪的士大夫如韩愈、柳宗元等表现不同的地方。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两次游赤壁,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文体知识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重于写景抒情、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唐宋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
  文白对照
  是岁十月之望,  步自雪堂, 将归于临皋。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打算回到临皋。自:从。雪堂:作者谪居黄州,于元丰五年在东坡旁边筑屋五间,是为雪堂。苏轼《雪堂记》说,此堂是在大雪中
  筑成的,四壁绘有雪图,故名。临皋:地名,在黄州城南临江处。作者初到黄州时,寓居定惠院,后迁居临皋亭。
  二客 从 予,   过黄泥之坂。有两位客人与我同行,经过黄泥山坡。从:跟随。予:我。黄泥之坂:
  往来于雪堂与临皋之间的山坡小路。作者有《黄泥坂词》。  霜露既 降,这时霜露已经降下,
  木叶尽 脱。人影 在地,  仰  见  明月。树叶都已落光。人影映在地上,抬头就能看见一轮明月。
  顾  而 乐 之,  行歌 相 答。俯仰环顾,觉得很快乐,主客唱歌,相互应和。既:副词,已经。脱:脱落。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