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20个字。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最苦与最乐》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四单元的主题为“修身正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者梁启超,是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近代思想启蒙者,他用极其诚恳的话语表达了他对责任的精辟认识,读来深感其伟大。文章的标题“最苦”与“最乐”,直白地道出了本文的两个观点:人生最苦为未尽责任;人生最乐为尽完了责任,并由此得出结论:人生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尽大责任者得大快乐、尽小责任者得小快乐。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稍有难度,所以,尽管是课内自读文章,还是需要老师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桥梁,把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与文本进行提示性的迁移融合,为学生学习议论文做一定的引领。
在学习方式上,结合单元的要求,略读和精读相结合,让学生自主发现,并通过讨论、诵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鉴于以上的理解,将此课归为主题型文本和语用型文本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章内《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容。
2、品味文章多用排比修辞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
2《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出示提纲,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联系实际,畅谈对责任的认识和《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自己、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多用排比修辞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苦乐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过程如下:
一、了解作者和文体知识
(一)梁启超
投影:
余自先世数百年,栖于山谷。族之伯叔兄弟,且耕且读,不问世事,如桃源中人。余生九年,乃始游他县,生十七年,乃始游他省,犹了了然无大志,茫茫然不知有天下事。余盖完全无缺不带杂质之乡人也。曾几何时,为十九世纪世界大风潮之势力所簸荡、所冲激、所驱遣,乃使我不得不为国人焉,浸假将使我不得不为世界人焉。
(生读。)
梁启超的经历类似于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直到鸦片战争,中国还沉浸在“大天朝”的梦中,不知道世界有五大洲七大洋,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入,打破了国人的幻梦,而梁启超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境遇中觉醒起来了。
介绍作者,让学生了解这位思想启蒙的先驱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