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210字。
第二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命 题 分 析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的考查,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诗眼”的考查。语言考查因为以理解诗句含义为基础,同时也往往和对情感的把握、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文章的谋篇布局等联系在一起,其中尤其要注意诗眼的考查,它角度小,辐射面广,有利于学生的细细揣摩和深入挖掘,便于操作,所以是近年来考查的热点。“诗眼”包括两方面:一是“文眼”,一是“句眼”。
(2)虚词的考查。
(3)语言风格的考查。多在用例论说。
走 进 高 考 【p165】
例(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讲评】BE [B项,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肃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E项,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自己就是体弱多病。]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显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回答问题可以从诗歌描写的内容和使用手法入手分析。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
考 点 探 究 【p165】
考纲在线
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简要解读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考查对关键字词(诗眼)的理解,对名句的赏析,对语言特色(如:清新、质朴、绮丽、含蓄、简练、形象、生动等)的把握等。
夯 实 基 础 【p165】
一、理解古代诗歌的语意
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而准确理解词语的关键是要结合语境。例如,刘禹锡的《秋词》:“山明水静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如果对该诗三、四句作这样的分析:“写秋色不如春色繁华浓艳,凄清入骨的悲秋之感溢于言表。”这便是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