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80+4760+6740字。
课时优案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并疏通文意,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①(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②(驻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③(如今情况紧急了才求助于您,这是我的过错啊)。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④(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⑤(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⑥(增加)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⑦(古义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⑧(古义为出使的人)之往来,共⑨(通“供”,供给)其乏困⑩(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⑪(渡河)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⑫(晋国,怎么会满足呢)?既东封郑,又欲肆⑬(延伸,扩张)其西封,若不阙⑭(侵损,削减)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⑮(通“悦”,高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⑯(那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因⑰(依靠)人之力而敝⑱(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⑲(通“智”,明智);以乱易⑳(替代)整,不武。吾其○21(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还也。”亦去○22(离开)之。
1.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者是怎样展开故事情节的?请填写下表。
答案
2.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在壮年时,不被重用,到年老时却被委以重任,他心存不满,但迫于国君的压力,勉强应允。
B.烛之武劝秦君,越国离秦很远,如果以越国作为秦国的边邑,那是相当困难的。
C.晋大夫子犯请求攻打郑国,可见子犯是不仁、不智、不武之人。
D.烛之武在危急时刻,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慷慨陈词,有对形势的分析,有对史实的引用,表面上是为秦打算,骨子里是为了保全郑国。
答案 D
解析 A项,“迫于国君的压力,勉强应允”理解有误,有“自己从内心爱
……
课时优案2
对应学生用书P2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们再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他们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让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在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1.下列属于烛之武年老仍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的一项是( )
A.他爱发牢骚,当郑伯听从佚之狐的举荐请烛之武出面解围时,他还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他有超世之才,但安于平静的生活,不想过问政治。
C.他的官职太小,难以被郑伯发现。
D.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嫉妒。
……
课时优案3
[素材思悟]
有志不在年高
烛之武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因被埋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以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郑伯执政的几十年间,烛之武从未受到重用。可又有什么关系呢?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几十年的寂寞隐忍中,他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韬光养晦,终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人们总是感叹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但只要养精蓄锐,总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
小我与大我
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这是中国古代不少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然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之内敛与怀才不遇之无奈。但是,官职卑微并怀拥悲愤与期待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仍可坚毅,张扬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
包容
晋侯给人的感觉,就是有一种镇定、仁义、以大局为重的风范,而这也是作为君王所应该具备的气概。或许在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世界里这样的气度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存在,更是一种大智大勇的担当,这样的人是最能使人叹服,心甘情愿为之所用的。结局并不是最重要的,历史的笔终会在颤抖中写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