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30+4000+7510字。
课时优案1
对应学生用书P44
1.读准字音
①洗涤( ) ②不惮( )
③尸骸( ) ④桀骜( )
⑤寥落( ) ⑥赁屋( )
⑦绯红( ) ⑧噩耗( )
⑨菲薄( ) ⑩浸渍( )
⑪喋血( ) ⑫黯然( )
答案 ①dí ②dàn ③hái ④jié ào ⑤liáo ⑥lìn ⑦fēi ⑧è ⑨fěi ⑩zì ⑪dié ⑫àn
2.词语辨用
(1)爆发•暴发
最具 力的一支牛股由于受行贿丑闻的影响,也逐渐走低,套住了许多想在短期内 的股民。
(2)居然•竟然
①武汉市某中学月考 是默写周杰伦新歌歌词,老师说是考虑学生喜欢时尚,专家认为毫无意义。
②梵高的名作《峡谷》中暗藏玄机,用X光透析 发现画中有画。
(3)目不忍视•不忍卒读
①这篇文章短短数语,把大灾过后人间地狱般的悲惨情景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 。
②邻邦遭受的宛如末日般的灾难图景令善良的人们 。
(4)流驶•流失•流逝
①以时间的 ,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②建造水库蓄积汛期的河水,以免宝贵的水资源白白 。
③美好的童年时光 了,祖母也离我而去。
答案 (1)爆发 暴发 (2)①竟然 ②居然 (3)①不忍卒读 ②目不忍视 (4)①流驶 ②流失 ③流逝
解析 (1)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①感情色彩不同。“爆发”为中性词;“暴发”表示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②使用范围不同。“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暴发”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爆发”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如火山;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
(2)都是副词,都表示“出乎意料”,都可用于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居然:①没有想到,表示出乎意料,竟然;含有“没料到会这样”的意思;②不容易这样而这样,指好的方面;③不应该这样而这样,指坏的方面。竟然:表示结果和预期相反,出乎意料之外,但它常用在不好的方面,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跟“居然”的第三种情况相同,但语气不如“居然”重。
(3)都用来形容“悲惨”“凄惨”。适用对象不同:①“目不忍视”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②“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
(4)三者都表示成为过去,使用对象略有不同。流驶:①犹“流逝”,流走,成为过去;②飞快地移动。多强调移动的过程。流失:①指自然界的矿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风力带走,也指河水等白白地流掉;②泛指有用的东西流散失去;③比喻人员离开本地或本单位。使用对象多指具体事物。流逝:像流水一样消逝。使用对象一般指时间以及某些抽象事物。
3.成语辨析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有些歌手唱歌以情动人,常常长歌当哭来表达思念之情。( )
解释:
……
课时优案2
对应学生用书P46
1.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相关句子,完成题目。
①“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以上①②句话之间表面上似乎缺少关联,但实际上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对这两句话之间联系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刘和珍是那样敬重鲁迅、崇拜鲁迅,鲁迅感到对她的牺牲不应表示沉默。
B.刘和珍是一位好青年,她生活艰苦却勤奋好学,鲁迅感到对她的牺牲不应表示沉默。
C.刘和珍是个青年,又十分崇拜鲁迅,因此鲁迅感到不为她写点什么简直对不起她。
D.像刘和珍这样坚决而热切地追求进步与真理的好青年竟被反动军阀残酷杀害,鲁迅先生感到有责任拿起笔来悼念烈士,声讨反动派。
答案 D
解析 此处鲁迅先生写作的理由是两个,一是悼念烈士,二是声讨反动派。
2.下面的挽联是当年刘和珍的未婚夫方其道写的,请从备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句子,将序号填到横线上。
上联:生未同衾, , , 。
下联:外抗强权, , , 。
备选:①疆场空有约 ②死难同穴 ③劳燕惜分飞 ④六载订婚成一梦 ⑤白宫溅血泣黄泉 ⑥内除国贼
答案 上联:②③④ 下联:⑥①⑤
解析 对联可以寄情,可以寓志;可赞造化伟大,可叹人工精巧;或悼,或贺;或斥邪,或颂正。其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例句中的对联属于“悼”类。答题时主要注意上下联字数相同,结构相似,内容相对(相关),再结合刘和珍的相关事迹来选择。
3.“三一八”惨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社会上许多有志之士都表达了对烈士的同情与敬仰,对段政府的谴责与痛恨。在刘和珍和杨德群的追悼会上,周作人也写了一副挽联: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
活着又怎么样?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经耳,弹雨淋头。
请你就挽联表达的意思及使用的手法进行简要的赏析,不少于100字。
答:
答案 这副挽联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上联是假设,以老母倚
……
课时优案3
对应学生用书P48
[素材思悟]
做有责任感的人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女师大风潮中的刘和珍,“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写“三一八”惨案中的刘和珍,欣然前往请愿,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惨遭杀戮。刘和珍爱校爱国,显示了有志青年的责任感,为后人景仰。刘和珍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她自觉汲取进步思想是分不开的。文中说,刘和珍很爱看鲁迅的文章,鲁迅编辑的期刊“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刘和珍。邓小平16岁就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那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并为之奋斗终生。特殊的留法经历和个人的不懈努力,使他具备了同时代人难以比拟的开放的国际视野及广阔思维空间。汲取时代新思想,树立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个有志青年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条件。
正确对待“沉默”
鲁迅先生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中国自古以来的美学是信奉“天地有大美而无言”的,由此有了“沉默是金”的人生箴言。于是,社会上“昏睡”着的人固然“沉默”;“较为清醒”的人也往往不胜“叫醒昏睡的人”之累,也选择了“沉默”。还有另一种沉默,那就是路见不平,就装作没看见,绕着道走,然后继续风花雪月、歌舞升平的游戏。这种“明哲保身”的沉默其实比不开口的抗争更加可怕。不开口的抗争还隐伏着爆发的可能性,而这种沉默则是对不平的一种默认。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沉默”,深入反思社会上“选择沉默”现象的实质。
勇于反省
鲁迅先生用他冰冷的笔触写道:“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否意识到,在有些方面——封建迷信、凶残粗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