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32题,约22880字。

  2019年重庆一中高2021级高一下期4月月考语文测试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游褒禅山记》写游山经过,并由此生发议论,与一般的游记散文相比,构思新颖,别具匠心。
  B. 对屈原的崇拜,从普通大众到士大夫,从稗官野史到正史,大家都对屈原的美德深信不疑。
  C. 食品卫生安全重于泰山,学校高度重视,严禁腐烂变质、半生不熟的食材端上学生的餐桌。
  D. 清明前后,春风如一只看不见的手轻轻拂过,长江以南半壁江山都笼罩在了一片暖意融融的春光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这里指《游褒禅山记》构思新颖,使用正确。B项,稗官野史:泛称小说及记载不见经传的轶闻琐事的著述。这里指和正史相对的著述,使用正确。C项,半生不熟:意思是没有完全成熟或未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比喻不熟悉;不熟练。这里使用本义,正确。D项,半壁江山:指在敌人入侵后保存下来的或丧失掉的部分国土。这里指长江以南的江山,使用不正确。故选D。
  【点睛】成语的辨析方法1.看词义,忌望文生义。2.看色彩,忌贬褒颠倒。3.看谦敬,忌词语错位。4.看对象,忌张冠李戴。5.看表达,忌重复赞余。6.看逻辑,忌自相矛盾。7,看意思,忌正反不分。8.看程度,忌轻重失度
  2.下列文段中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七十年前,经过百年战动荡的中国千疮百孔,斑驳陆离。面对云谲波诡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针对西方的各种封锁措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带领全国人民战胜国难,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闻不如一见,无论你身在何处,当你踏上这片土地时,你一定能感觉到如今的中国万象更新,生机勃勃。
  A. 斑驳陆离 B. 云谲波诡
  C.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D. 百闻不如一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斑斓绚丽。这里应指中国经历战争后的衰败景象,使用不正确。B项,云谲波诡: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这里指国际形势变幻莫测,使用正确。C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意思是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这里指针对西方的封锁采用各种办法应对,使用正确。D项,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这里指亲眼看看新中国的变化,使用正确。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虽然苏轼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屡次遭受贬谪,流离失所,甚至穷愁潦倒,但我们见到的依然是一个乐观豪放的苏轼,一个超然于大地、飘浮于半空、豪情万丈的苏轼。
  中国封建历史上,儒学之士常常以“济苍生、安社稷”为己任,但遭弃用,受贬谪,时时干扰着他们匡扶社稷的美梦。苏轼好佛,但他没有因佛教的思想而否定人生:苏轼饱读儒家经典,但他没有因宦海沉浮而自怨自艾(妄自菲薄)走向堕落;苏轼喜好道家思想,但他没有因此看破红尘而洁身自好(明哲保身)。因此苏轼不像有些意气风发(慷慨激昂)的青年,仕途失意便一蹶不振(一败涂地)。他没有在东坡雪堂里消弥自我,既不避世,也不避人,而是“澄怀观道”,以求对生活更深的理解,总是让自己不断地发展进步。
  3. 文中划横线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穷愁潦倒 B. 匡扶社稷
  C. 消弥 D. 澄怀观道
  4. 文中加点词语不能被括号中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A. 自怨自艾(妄自菲薄) B. 洁身自好(明哲保身)
  C. 意气风发(慷慨激昂) D. 一蹶不振(一败涂地)
  【答案】3. C    4. D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