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00字。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恻隐 策略 测量 侧目而视
B.裨将 自卑 庇护 稗官野史
C.估计 辜负 金箍 青旗沽酒
D.庶人 述职 束缚 恕难从命
解析:B项,分别读“p픓bēi”“b씓bài”;A项,全读“cè”;C项,全读“gū”;D项,全读“shù”。
答案: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发端,萌芽。
B.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铄:从外部给予。
C.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强:竭力、尽力。
D.苟为不熟 熟:熟悉。
解析:D项,熟:生长成熟。
答案:D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而: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递进,而且。于:③介词,引出动词支配的宾语,不译/④介词,向,在。
答案:D
4对下列句子中“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有事焉,而勿正
语气助词,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B.盘盘焉,囷囷焉
助词,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的样子”
C.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D.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解析:D项,“焉”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此”,翻译为“比这”。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接纳。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