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22150字。

  2019年江苏省淮安市清江中学一模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与众多欧西事物的“迁地弗良”不同,文学史这一著述形式进入中国以后,很快便________,而今已经变得枝繁叶茂。欧洲十九世纪兴盛一时的文学史,十九世纪末遭遇了来自审美主义的________;二十世纪中叶,在美国学院占据主流的“新批评”更是公然拒绝文学史;尽管后来随着文学社会学、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等研究路径的展开,文学史一度有复兴之势,但对这一学科进行理论反思的声音,一直________。
  A. 落地生根    置疑    不绝如缕 B. 入乡随俗    质疑    若隐若现
  C. 落地生根    质疑    不绝如缕 D. 入乡随俗    置疑    若隐若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落地生根:比喻长期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入乡随俗:是指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这个成语常形容外乡人尊重、适应和主动融入当地风俗文化。本题所给文段说文学史进入中国,如今已经“枝繁叶茂”,用“落地生根”恰当。质疑:提出疑问。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句。文中不是否定句,用“质疑”正确。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形容形势危急或者声音细微悠长。若隐若现,强调的是模糊、不清楚。文中用“不绝如缕”恰当。故此题答案应为A项。
  点睛: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想使别人理解一个难懂 问题时,常用的办法是列举众人皆知的事例进行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说是开始发挥了真正的创造性。
  ①使任何人都认为难懂的问题得到解决的话
  ②即使是很难理解的问题也好像容易使人接受
  ③因为跟已知的事物相类比
  ④但关键是要找到跟疑难问题相似而易懂的事例
  ⑤这就会使说者和听者双方都能明白
  ⑥某人若能用易懂而相似的事例
  A. ④①⑥⑤②③ B. ④⑥①③②⑤ C. ③②⑤④⑥① D. ③⑤④②①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类型,如本题就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然后分析语境,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再根据关联词语、代词、指示代词等分析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从标点符号来看,⑥不能放在第三个空,因为“某人若能用易懂而相似的事例”是假设复句的前半句,“若”意思是“如果”,后面应该有与之构成假设关系的小分句,而第三空后是句号,这就排除A项;③不宜放在第四个空,因为第四空后是句号,此处应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因为跟已知的事物相类比”意思还没有表达完整,排除B项;比较C、D两项,可以从最后两空入手,①“使任何人都认为难懂的问题得到解决的话”,该句没有主语,不能放在开头,⑥“某人若能用易懂而相似的事例”显然要放在①前,排除D项,故选C项。
  3.下列诗句中与所描绘的古代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
  ②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