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480字。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品味课文语言,研习学习之道,了解获取教养的途径,了解阅读对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的论证结构,体悟随笔的写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建构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至关重要的认识观;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思路,掌握论证特色。
  教学过程
  01伴读,知人论世识文体
  1.导入新课: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明辨是非,充实精神,变化气质。读书,几乎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经历,但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去哪里读书?德国作家黑塞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他的《读书:目的和前提》一定会让我们获得新的启迪;我国当代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对图书馆也有一腔钟情,他的《上图书馆》,真切地道出了坐拥书城的体验。
  2.魅力作家
  ⑴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国,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黑塞的诺贝尔颁奖辞: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
  本文的写作背景: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⑵一代学者、翻译家——王佐良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王佐良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中美文学交流奖评委会委员和北京市翻译者曼谷会副会长。
  主要成就: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