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6690字。
模拟大仿真试卷四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春秋文化的代表,孔子是哲人也是诗人和歌者。“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歌唱是孔子日常生活的常态。即使困厄如在陈绝粮,孔子也依然弦歌不绝。“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此时此地,音乐不仅是情感的宣泄,它还意味着一种信念和坚守。自信时他自命天生德于予,失意时,他寄情于笙磬。“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论语•宪问》)这个担草的老人可谓是孔子真正的知音,孔子循道日久,温温无所试,“莫己知”正是此时内心最深处的感慨。作为歌者的孔子,常常借音乐表达他内心的情怀,“歌乐者,仁之和也”(《礼记•儒行》),音乐使孔子这位哲人,用感性的方式认知世界,用审美的方式思考人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思想。他的智慧,他的人生,他对“道”的追求,他对“艺”的欣赏,饱含着执着的经世精神和浓郁的诗性韵味。
孔子对音乐的兴趣与他对周礼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南宋史学家郑樵曰:“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通志•乐略•乐府总序》)孔子对周礼的倾心追慕和深入钻研,使他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歌诗、鼓琴、击磬,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使得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能够在他那里得以升华。
“礼崩乐坏”之所谓“乐坏”,一方面表现为周代典章制度中用以昭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的转移,即厌古乐而喜新乐。二者的实质,都是“乐”与“礼”的分离,即“雅乐”精神的失落。孔子适逢这段文化裂变期的时空中心,对行将失落的周代雅乐进行修复、改造和传播,是他必须面对的、不容回避的文化使命。
“正乐”是孔子为纠正礼乐秩序倾颓采取的重要措施。孔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集释》引包慎言曰:“《论语》《雅》《颂》以音言,非以《诗》言也。乐正而律与度协,声与律谐,郑、卫不得而乱之,故曰得所。”《史记•孔子世家》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的“正乐”是对《诗》的乐章和音律的规范整理,使之符合周礼对雅乐的要求。
(摘编自赵玉敏《孔子与音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歌唱成为孔子生活的常态,反映了孔子赞美和崇尚自己所处的当下现实生活。
B.荷蒉老人是孔子真正的知音,他从孔子的磬声中听出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
C.孔子深入钻研周代的礼乐制度,发现音乐在使人怡情悦性方面有重大作用。
D.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演奏音乐作品时次序混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选文首段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意在论证孔子的思想与音乐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B.文章论证了孔子重视音乐的根本目的是想利用音乐的功能来达到其复礼的目的。
C.文章论证了“乐坏”的两个原因,实质是人们迷失了音乐精神,不再在用乐时演礼。
D.文章通过具体的文献记载论证了孔子为“正乐”而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文化贡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可以用音乐的方式认知世界,思考人生,却难以用音乐的方式改变当时的社会。
B.孔子热爱诗歌精通音律,由于他的推动才使三代以来的音乐向秦汉时代的音乐发展。
C.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由好古向喜新的转移,使得孔子修复雅乐的工作注定会徒劳无功。
D.孔子“正乐”虽未达到预想的社会效果,但他的努力在文艺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一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Facebook上超过5000万套用户信息数据被一家名为“剑桥分析”的公司泄露,用于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针对目标受众推送广告,从而影响大选结果。
剑桥分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13年的政治数据分析公司,专门为选举过程提供数据采集、分析和战略传播服务。除此之外,它还是Facebook的第三方公司,长期以来,Facebook开放API接口让外部第三方公司在Facebook平台上提供心理测验或者是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