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590字。

  《回延安》教学设计
  执教人:  钱  丹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注重语文综合素养的养成,重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咀嚼文本、涵泳经典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回延安》是部编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讲述民风民俗文化,醉人的社戏、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回味悠长的灯笼等,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也各有特色。
  捧读贺敬之的《回延安》,诗人以“回”字切题(诗人想延安——回延安——想再回延安),诗作内容丰富,从诗中场景精选后点染式呈现(翻过宝塔山,趟过延河水,走进老乡家,再看延安城),同时以大量笔墨书写激情(喜极而泣,热情淳朴的延安人)、喜情(欣喜若狂,日新月异的延安城)、豪情(豪情万丈,永不磨灭的延安魂),一个“情”字贯穿全诗。
  同时,作为有志的革命文艺工作者,贺敬之在借鉴了“信天游”这种地方民间文艺口语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与创新,将以描写男女情感居多的信天游,升华为采用陕北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如:《回延安》《南泥湾》,歌颂勤劳的老区人民,歌颂日新月异的延安变化,歌颂火热的革命浪潮,情真意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红色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三、教学目标
  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着重在揣摩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和品读情感上下功夫,据此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速读课文,采取旁批的形式,透过一系列细节梳理走进热情淳朴的延安人,喜看日新月异的延安城,歌颂生生不息的延安魂。
  2.揣摩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和品读情感,力求走进诗人内心世界,体会延安革命精神对作者一代人的深刻影响。
  3.学习体会诗人浓烈的情感,并建构、传承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学习基于民间艺术为特色的创作创新。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揣摩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和品读情感,力求走进诗人内心世界,体会延安革命精神对作者一代人的深刻影响。
  2.教学难点:学习体会诗人浓烈的情感,并建构、传承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学习基于民间艺术为特色的创作创新。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以批注与文本对话:指导学生揣摩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有指向性地阅读,品读情感。在交流展示中自然归纳走进热情淳朴的延安人,喜看日新月异的延安城,为后面的品读打好基础。
  2.以品读启发思考: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引导品读,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使学生结合文本,由粗到精,由此及彼,最终使学生既能体会“红色之都”——延安,生生不息的革命精神;又建构、传承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学习基于民间艺术为特色的创作创新。
  (二)学法:
  在本课的教读过程中,我打算对学生进行圈划批注法、以读促解,读中悟情法等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通过用读读、批批、品品的方法,以批注悟人物,以品读促情感,体会作者感情。    
  六、课堂教学阶段
  总体思路:以“回”切题、以“情”贯穿、以“读”生情、以“写”悟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微课导入《延安烽火》《魅力延安》 (1)深情朗诵微课,以详实的诗人贺敬之深情讲述自己的成长岁月;
  (2)想啊!盼啊!母亲延安啊!我们终于回来啦!今天我们将跟着诗人贺敬之回延安。 (1)学生走进革命烽火岁月。
  以介绍红军在延安驻扎的13年间,解放区变化的详实数据,及贺敬之的自述导入,并且自然揭示课题。展现共产党人对延安的感情,使学生自然地走进诗歌和情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