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90字。
邓稼先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文所写人物邓稼先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
⑵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本文小标题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
②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邓稼先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记叙、议论与抒情相结合写法的好处。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第一颗原子弹升空后的蘑菇云画面。六十年代,中国上空连续升起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所产生的蘑菇云,为新中国、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国际地位,使中国在世人面前树立了一个全新的形象。在这期间,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今天我们通过他的挚友——杨振宁博士之笔一起走近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
2.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代表作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邓稼先》等。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4.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一下课文主要讲述的内容。
5.课文按小标题可分为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显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高度赞扬邓稼先一生的功绩,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
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地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
6.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热爱祖国、勤奋刻苦的人。从他的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中可以看出。
7.课文精读分析: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可否去掉?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平实,从不骄傲。
(3)为什么说奥本海默“佩服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