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80字。
1 邓稼先
知识与技能
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
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2.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点
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体会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1.文献法:本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两弹一星”研制者的相关情况、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等等。教师宜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讨论法。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邓稼先画像等资料。
2课时
用多媒体播放第一颗原子弹升空后的蘑菇云画面。(字幕:这是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升起的蘑菇云)六十年代,中国上空连续升起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所产生的蘑菇云,为新中国、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国际地位,使中国在世人面前树立了一个全新的形象。在这期间,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多媒体展示图片字幕: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的“‘两弹’元勋”)今天我们通过他的挚友——杨振宁博士之笔一起走近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代表作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邓稼先》等。
1.《吊古战场文》译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像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阴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一下课文主要讲述的内容。
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心情。
3.课文按小标题可分为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显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