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20字)
《灯》教案
张敏
导入语:
今年的11月25日,也就是在大概半个月前,是文坛巨匠巴金的99岁生日,病卧已久的老人,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今天,许多人仍谈起他们心中的巴金。 而在这节课上,我们就站在文学巨人的面前谈巨人的文章,《灯》可以使我们直面作家的作品。读这篇作品就仿佛随着作者又回到了他作为有理想、有气节的热血沸腾的青年时代。生逢乱世而沉静应对,对自己、对生活、对国家充满必胜的信心。因热情而生希望,因深刻而有信心,因愤怒而显平静,因执著而富有创造——《灯》反映了巴金先生的一贯追求,也反映了他“灯”的情结。
在我们全文朗读这篇文章之前,先听听作者当时的心声吧:
“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地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做了火种。我听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坚执着。我怀疑过‘将来’么?我相信恶势力的胜利么?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么?不,这不可能。我的心始终在反抗。因此它燃烧起来了。”
这样的心声来自什么呢?
写作背景:
1942年2月,巴金在桂林写下一篇有名的散文《灯》。那时,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连续扫荡我抗日根据地,气焰嚣张。国内的妥协势力重新抬头,悲观消沉的情绪日渐蔓延;再加上日本法西斯政府铤而走险触发了太平洋战争,更使一些人迷惘、恐慌。
巴金(谈谈其笔名的由来)在共产党的教育下,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始终是坚定的,他自觉地投入战斗,秉笔为文,用特有的战斗方式鞭挞亡国论的鼓吹者,用火一般的热情感染、激励国统区的民众。
一、线索
1、《灯》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看看这篇散文可以有几个部分?
板书:眼前(灯)→回忆(灯)→联想(灯)→眼前(灯)
第一部分(1—3段):从噩梦中惊醒,看到黑夜中的几点灯光(“眼前”)
第二部分(4—8段):从眼前的灯光引起回忆,赞美灯光给人以勇气和温暖,指明行进方向(“回忆”——切身的经历、体会)
第三部分(9—12段):讲述有关灯光的传说与友人的故事,进一步揭示灯光的象征意义(“联想”——域外的传说、朋友的经历)
第四部分(13段):坚信“灯光是不会灭的”,完成了由“窒闷”到“微笑”的感情转变(结束了“回忆、联想”,再次写“眼前”——“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2、关于“灯”
与小说相比,散文并不是巴金先生的主体创作内容,但散文作为他小说创作的补充和内容的延续,更明确地谈出了自己的写作意图和人生态度。在通过刚才的阅读和分析线索后,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其中所包涵的内容。在“灯”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巨大的黑暗背景,但于黑暗中却有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热情之火无处不在,化成灯寓于每一段文字中。
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找出一些在你们看来有代表性的,能折射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人生态度的关于“灯”的句子,并加以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