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800字。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测试题
  共100分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题。(共12分)
  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1】
  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2】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3】。
  注释:【1】这首词作于南宋绍兴八年。当时叶梦得六十一岁,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总管四路漕计,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九月望日,与幕下诸将操练弓箭,因病而未能上场习射。【2】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3】云中:汉代北方边防重镇。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篇四句以“霜降”“碧天”“秋事”“西风”“梧桐”突出了深秋的寥廓与凄清。
  B.“起瞰”三句,写词人午夜登高远眺,不由生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借酒浇愁。
  C.下片写了西园习射的情景,诗人因病不能竞武,看到虎士矫健英武的表现,感慨万千。
  D.结尾“回首望云中”一句,诗人借汉代古地名表达了自己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心愿。
  2.下列对词中加点词语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促西风”的“促”字,不仅写出了秋风强劲,而且体现出敌情急迫、战事紧急。
  B.“中夜入梧桐”中的“入”字,生动地描绘出风吹入梧桐的枝叶深处,鸣响不止。
  C.“客争笑”中的“争”字,极写宴饮时宾客的欢笑,与诗人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
  D.“老矣真堪愧”中的“堪”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因虚度年华而一事无成的惭愧。
  3.明人毛晋《石林词跋》说叶梦得“不作柔语殢(tì, 纠缠)人”。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①诗仙李白想象瑰奇,他诗中的意象常带有奇特的神话色彩,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
  ②古人认为,要想获得成功,需要“志”“力”“物”三者配合。当“物”与“力”不可强求时,你会选择“           ,           ”来激励自己。
  ③北京是一座国际大都市,城市繁华,人才荟萃,真可用王勃的“       ,       ”            来形容。
  ④保持司法公正是一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古代很多政治家都懂得这个道理,诸葛亮就建议后主“           ,           ”。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题。(共13分)
  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①
  陈去病
  舵楼高唱大江东,万里苍茫一览空。
  海上波涛回荡极,眼前洲渚有无中。
  云磨雨洗天如碧,日炙风翻水泛红。
  唯有胥涛②若银练,素车白马战秋风。
  【注释】①本诗写于清光绪三十四年,此时诗人正在从上海赴广州的参加革命的途中。②胥涛:传说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所杀,尸投于江,成为涛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的高唱“大江东去”与尾联的“战秋风”,从不同角度表现出诗人不凡的气度。
  B.颔联描写了汹涌激荡的浪涛与忽隐忽现的洲渚,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景象。
  C.尾联运用伍子胥的典故,不仅描绘出滔天白浪之态,也蕴含了诗人无畏的斗志。
  D.全诗境界开阔辽远,诗人意气豪迈、慷慨悲凉,诗歌格调沉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