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170字。

  丰台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高一语文    2020.01
  (本试卷共120分,作答时长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墨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
  2.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涂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装订、不要折叠、不要破损。
  一、多文本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国学”这个词,其实已经存在几千年了。“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等。《礼记•学记》也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近代以来人们对于“国学”的界定见仁见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大概主要原因是近代中国文化处于激烈的变革时期,也可以说是 ① 时期,中西古今文化交流冲突,国学不可能确立自己相对独立的疆域、规范。
  近代的“国学”概念后来又相继演变出“国粹”“国故”等概念词。有感于亡国灭种的危机,清末民初有一批知名的学者,他们形成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学术文化思潮。        ,        ,        ,        ,被称为“国粹派”,“国学”“国粹”两词难分轩轾,二者都流行于20世纪初年,蕴含爱国知识分子文化反思的意义。他们把文化传统冠之以“国”,包含了深厚的爱国 ② 。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旧文化激烈交锋之时,“国故”一词流行开来,大有取代“国学”之势,“旧派”“新派”国学家都使用了“国故”一词。为了弘扬国学,章太炎明确地将语言、文学、诸子学等一并纳入,进一步拓展了“国故”的传统涵义,大致勾勒出近代“国故”一词的涵盖范围。义和团运动后,西洋势力在中国迅速扩张,研究西学的学者日益增多,他们为区隔于以往的旧学术,将他们研究的内容称为“新学”,而称固有的学术为“旧学”;另一方面,他们 ③ 以旧学之名,称固有的学术,于是发行杂志,名为《国料学报》,与外来的学术相抗。后来有识之士认为,中国固有的学术,也未必都为精粹jīnɡ cuì,于是又将“保存国粹”之称,改为“整理国故”。随着“五四”新文化浪潮低落,“国学”一词在30年代得到普遍承认和运用,“国故学”的称谓则不翼而飞。
  (取材于《国学与大学德育》)
  1.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见仁见智     B.莫衷一是     C.难分轩轾     D.不翼而飞
  2.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第三段横线处,最恰当的顺序是(2分)
  ①文化保守特点尤为明显          ②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影响
  ③一边从事政治与文化活动        ④一边进行学术研究
  A.①③④②   B.③④②①   C.④③①②   D.②④③①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①②③处,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过渡   情结   不屑      B.过度   情结   不懈
  C.过度   情节   不屑      D.过渡   情节   不懈
  材料二
  中国国有之学问,如经学、宋明理学、佛教、道教、孙子兵法、诗词歌赋,固然都可列入国学之林,而当今文化学者致力于研究的具有“中国性”“中国特色”的学问,也都可称为“国学”。
  季羡林先生认为:“国学应该是广义的‘大国学’范畴,不是狭义的国学。既然这样,那么国内的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国学不是“汉学”“儒学”等xiá ài的国学,而是集中国56个民族文化财富于一身的“大国学”。
  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成立国学院,首任院长冯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