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930字。内容简介,有方法讲解,有试题分析,容易操作。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与讲解
  溆浦一中   刘萍
  1、整体意识
  对于内容的理解要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对“语句”的理解,一定要符合段落中心主旨;对“段落”的理解,一定要符合篇章的中心主旨。
  2、文体意识
  明确“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储备相关的文体知识,阅读文本时既要读懂“写了什么”,也要读清“怎么写的”。
  “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及相关知识:
  A.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B.展开论证的结构思路:横向并列、纵向递进、正反对比
  C.论据类型:道理论据、事实论据
  D.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立论、驳论等
  3、文本、事理逻辑意识
  任何基于文本内容展开的推断,既要符合文意,也要符合事理
  逻辑。
  考点限时训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福文化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自古就有崇福、尚福、祈福、盼福的传统,对福文化有着高度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从现有资料看,中国人的福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逐渐形成并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尚书•洪范》提出了五福的概念。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后人关于福的观念,基本上是在五福基础上发展和丰富起来的,福文化的内涵主要有衣食、长寿、平安、多子孙、修德、和谐等。
  儒家文化是封建社会正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有着至远至深的影响,对儒家的福文化考察可以看出中国福文化的本质。周代福文化是儒家福文化的源头。周人认为上天是福祉的赐予者,天子和诸侯谨慎修德,通过祭祀和民众的呼声将天子之德上达于天,上天就会赐予百姓福祉。但周人又认为,上天赐予福祉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周人的“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思想。周人认为福主要表现为寿考、多子嗣、家族显耀等。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对人们的精神观念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儒家福文化在继承周人寿考、多子嗣、家族显耀等观念的基础上,将忠君、孝道等联系起来。《礼记•祭统》:“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可以看出,儒家在福文化内涵中增加了顺、备的含义。儒家认为只要做到上顺于天,外顺于君王,内顺于父母,就会受到福的眷佑,就会一顺百顺。同时,福与顺又是在儒家定义的“亲亲尊尊”等级秩序框架内得到实现的。
  民间福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各种民俗中都有表现。民间福文化大多与普通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表达着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民间福文化主要有:一是丰收。民以食为天,对丰收的渴望和丰收后喜悦的表达是民间福文化的最直接的表现。如《诗经》中《小雅•楚茨》云:“我仓既盈,我庾维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