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160字。

  第6课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1.识字辨形
  芣苢(fú yǐ)  掇(duō)  捋(luō)  袺(jié)
  襭(xié)  阴霪(yín)  酤酒(gū)  仓廪(lǐn)
  2.积累词词
  (1)芣苢:野生植物名,一说即车前子,其叶和种子都可入药,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2)采采:茂盛的样子。
  (3)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4)掇: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5)捋: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6)袺: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⑺襭: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8)诸孙:本家孙辈。
  (9)阴霪:连绵不断的雨。
  (10)一竿:指太阳升起的高度。
  (11)博:讨取,换取。
  (12)村酤:农家自酿的酒。酤:酒。
  (13)廪:粮仓。
  1.走近作者
  (1)《诗经》的来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相传是周宣王时期的太师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的。关于《诗经》的来源,有采诗说、献诗说两种说法。“采诗说”:每年的初春,冬天聚居在一起的百姓,将要分散到田野去,从事生产劳动。这时,采诗官就会摇着木制的大铃巡视在路上,向百姓采集民歌,然后将采集到的民歌献给朝廷的乐师,配上乐曲,唱给天子听。所以说,周天子足不出户而天下事尽知。“献诗说”:周王朝为了考察时政,命令诸侯百官献诗。诸侯采集诗歌献给周天子,周天子把接受的诗歌让乐官配乐演唱,以考察社会风气的好坏,了解朝廷政治的得失。
  (2)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此后仕途多有起伏,卒,谥文定。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稍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2.探寻背景
  (1)《芣苢》:生产劳动历来是文学作品反映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学中劳动生活的描写始于《诗经》。很多作品描述了人民的劳动生产生活,诸如农耕、蚕桑、采摘、纺织、建筑、捕鱼等等。在这些反映劳动者生活的诗篇中,不仅反映了劳动是社会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

  第6课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1.识字辨形
  芣苢(fú yǐ)  掇(duō)  捋(luō)  袺(jié)
  襭(xié)  阴霪(yín)  酤酒(gū)  仓廪(lǐn)
  2.积累词词
  (1)芣苢:野生植物名,一说即车前子,其叶和种子都可入药,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2)采采:茂盛的样子。
  (3)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4)掇: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5)捋: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6)袺: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⑺襭: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8)诸孙:本家孙辈。
  (9)阴霪:连绵不断的雨。
  (10)一竿:指太阳升起的高度。
  (11)博:讨取,换取。
  (12)村酤:农家自酿的酒。酤:酒。
  (13)廪:粮仓。
  1.走近作者
  (1)《诗经》的来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相传是周宣王时期的太师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的。关于《诗经》的来源,有采诗说、献诗说两种说法。“采诗说”:每年的初春,冬天聚居在一起的百姓,将要分散到田野去,从事生产劳动。这时,采诗官就会摇着木制的大铃巡视在路上,向百姓采集民歌,然后将采集到的民歌献给朝廷的乐师,配上乐曲,唱给天子听。所以说,周天子足不出户而天下事尽知。“献诗说”:周王朝为了考察时政,命令诸侯百官献诗。诸侯采集诗歌献给周天子,周天子把接受的诗歌让乐官配乐演唱,以考察社会风气的好坏,了解朝廷政治的得失。
  (2)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此后仕途多有起伏,卒,谥文定。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稍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2.探寻背景
  (1)《芣苢》:生产劳动历来是文学作品反映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学中劳动生活的描写始于《诗经》。很多作品描述了人民的劳动生产生活,诸如农耕、蚕桑、采摘、纺织、建筑、捕鱼等等。在这些反映劳动者生活的诗篇中,不仅反映了劳动是社会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