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 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课件+练习+学案)(22份)
20-21 第1部分 专题 5 关键能力 第1讲 学会题文比对,快解散文选择题.doc
20-21 第1部分 专题 5 必备知识 读文—读懂文本才能精准答题.doc
20-21 第1部分 专题 5 必备知识 读文—读懂文本才能精准答题.ppt
20-21 第1部分 专题 5 关键能力 第1讲 学会题文比对,快解散文选择题.ppt
20-21 第1部分 专题 5 关键能力 第2讲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题.doc
20-21 第1部分 专题 5 关键能力 第2讲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题.ppt
20-21 第1部分 专题 5 关键能力 第3讲 立足全局意识,解答要点概括题.doc
20-21 第1部分 专题 5 关键能力 第3讲 立足全局意识,解答要点概括题.ppt
20-21 第1部分 专题 5 关键能力 第4讲 提高理解能力,深析词义、句意题.doc
20-21 第1部分 专题 5 关键能力 第4讲 提高理解能力,深析词义、句意题.ppt
20-21 第1部分 专题 5 关键能力 第5讲 深化技巧水平,准解技巧、语言题.doc
20-21 第1部分 专题 5 关键能力 第5讲 深化技巧水平,准解技巧、语言题.ppt
20-21 第1部分 专题 5 关键能力 第6讲 注重挖掘分析,把控形象概括鉴赏题.doc
20-21 第1部分 专题 5 关键能力 第6讲 注重挖掘分析,把控形象概括鉴赏题.ppt
专题提升练 8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一).doc
专题提升练 9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二).doc
专项对点练 14 学会题文比对,快解散文选择题.doc
专项对点练 15 强化整体意识,精解思路分析题.doc
专项对点练 16 立足全局意识,解答要点概括题.doc
专项对点练 17 提高理解能力,深析词义、句意题.doc
专项对点练 18 深化技巧水平,准解技巧、语言题.doc
专项对点练 19 注重挖掘分析,把控形象概括鉴赏题.doc
一、把握散文的文本特征
(一)基本特征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征。“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1.散文取材“散”。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散文行文“散”。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有变化。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景中融情;可以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也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
3.现代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不散”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要受中心思想约束。
(二)内容特征
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散文一般包括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1.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叙述多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述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2.抒情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目的,往往借助形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3.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又叫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三)形式特征
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记叙、议论融为一体。
2.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
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二、掌握散文文本的“3步读文法”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散文,它们的文本特征都是“形散神聚”,所以在读文时根据这一特点,带着“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这些问题去读文。
第一步:落实“写什么”——明确散文所写内容
1.抓标题
有的标题提供了文章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写作内容等信息,与作者的情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快速阅读散文,需要特别关注标题的作用。
2.找线索
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读懂文章内容、手法,明确文章主旨。
……
从全国卷对散文综合选择题的命制来看,题干要求中往往明示了“内容+艺术特色”的共同特征,选项亦从“内容”“艺术特色”两方面命制;选项内容方面多是从概括分析角度设题,艺术特色方面多是从判定分析角度设题。解答此类题,一般要采用“标”“找”“比较”3步骤。
☞分析常见设误类型
对于4选1的综合选择题来说,考查的角度比较多,命题人对文本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往往从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因果混乱等方面来设题,而对艺术特色进行分析鉴赏时,则大多从错置手法、分析偏离和效果不全等方面来设题。
☞熟知类题通法
速解选择题“3步骤”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订(“订”应为“定”——编者注)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去
……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一)
(时间:30分钟 分值: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是的,不止一次。因为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我们家姐妹五人,在那个困难年代出生的人,都品尝过生活的艰难。别的不说,就是一家人偶尔做件新衣和平时的缝缝补补,对母亲来讲就是一项繁重的劳作。春节前的母亲是最忙碌的。一进腊月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
⑤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
⑥年年如此。
⑦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⑧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⑨1982年,我上了高中。虽然那时学校有了电灯,但晚上是要定时关灯的。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很多同学都备了一盏小油灯,我也不例外。上了三年高中,如果说有几件东西是不能离开的,那么,这盏小油灯就是其中之一。多少次,当冬天的寒冷冻得我手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当笔中的墨水冻得不能写字时,是这盏灯帮我融化。假如不曾有小油灯的陪伴照耀,我想在我们那个连老师都配不齐的学校,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考上大学的。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经常被我们男生嘲讽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从那天起,我似乎懂得了更多的东西。
⑩四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们却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变迁,照耀我前行的路,给我以启迪。
⑪其实,“灯如红豆最相思”的上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书联系起来的纪昀,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也许这是我思念灯的又一缘由或写完这篇短文后的意外收获吧。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9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引用“灯如红豆最相思”这一句,既照应文章题目。又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B.第⑤段母亲没有抬头看“我”,反映出母亲为我们赶制新衣的忙碌和深沉的爱。
C.第⑧段父亲执意要将多出的两毛钱对清,是为了给“我”上一堂具有教育意义的课。
D.文章叙写回忆,语言朴素自然;精选生活片段表达感情,真挚动人。
C [C项,文章写“父亲执意要将多出的两毛钱对清”是为了表现“父亲”对工作负责的形象,而不是“为了给‘我’上一堂具有教育意义的课”。]
2.如何理解文中“把灯和书联系起来的纪昀,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这句话?请根据文意进行阐释。(6分)
[解析] 分析句子含意题,首先找出句中的关键词进行理解,理解时需借助上下文来分析,最后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本句关键词是“对灯相思”,“我”思念童年时、少年时陪伴的小煤油灯,也思念着小煤油灯下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的母亲、在灯下算账的父亲、在教室背书时将灯给“我”的女同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