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浙江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5部分专题一小说阅读(1)课件+试卷含答案+学案(8份打包)
  (浙江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5部分专题一小说阅读1阅读技法小说文本阅读必备核心素养教学案苏教版.doc
  (浙江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5部分专题一小说阅读1阅读技法小说文本阅读必备核心素养课件苏教版.ppt
  (浙江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5部分专题一小说阅读21高考命题点一情节类题教学案苏教版.doc
  (浙江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5部分专题一小说阅读21高考命题点一情节类题课件苏教版.ppt
  (浙江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5部分专题一小说阅读21高考命题点一情节类题迁移运用巩固提升苏教版.doc
  (浙江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5部分专题一小说阅读22高考命题点二人物形象类题教学案苏教版.doc
  (浙江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5部分专题一小说阅读22高考命题点二人物形象类题课件苏教版.ppt
  (浙江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5部分专题一小说阅读22高考命题点二人物形象类题迁移运用巩固提升苏教版.doc

  专题一 小说阅读
  ——借得故事一枝花,写人叙事无稽涯
  写在前面:高考现代文阅读文本都是根据各自文本的文体特征来命题的,小说亦如此!
  一、小说文体特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的主题。因此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
  二、小说文体特征决定高考命题点——高考怎么考
  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的。
  文体特点――→决定高考考点
  形
  象 ①小说通过描写具有鲜明特点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这样的形象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①形象特点概括分析题,如:(2016•浙江卷T1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
  (2018•全国卷ⅠT5)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②形象分为主要形象和次要形象,二者相辅相成 ②形象作用题,如:(2011•浙江卷T1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2017•江苏卷T15)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③小说塑造形象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细节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写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③形象刻画手法题,如:(2015•浙江卷T1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017•山东卷T20)本文第⑬~⑱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019•全国卷ⅠT8)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
  高考命题点一 情节类题
  一、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6分)
  失 踪
  周海亮
  男人随很多人扑出战壕,然后便不见了。活着的兵里找不到他,死去的兵里也找不到他。那次他们打了胜仗,兵的失踪于是变得蹊跷,几近离奇。几天以后队伍打到兵的家乡,营长将兵失踪的消息告诉了兵的女人,女人听了,表情即刻变得不安。
  他失踪了?
  找不到了。
  怎么可能?
  部队里常有这种事情。营长说,他可能战死了,死在非常隐蔽的地方,我们找不到他;他可能被俘了,虽然我们打了胜仗,他仍然有走散然后被俘的可能;他可能逃跑了,因为太过恐惧,不敢面对敌人。他回来过吗?
  没有。女人说,你们弄丢了我丈夫,你们不该这样问我。
  不是我们把他弄丢的。营长说,是他失踪了。
  我猜他战死了。女人说,先与队伍走散,然后战死。他既不会逃走也不会被俘,他那么强壮,那么勇敢。他战死了,你们有责任的。
  当然。营长笑笑说,不管他战死,逃走,或者被俘,这点钱都是对你的补偿。现在我得走了,你知道,我们的任务就是打光。我先把所有的兵填进去,然后,再把自己填进去……
  女人不愿相信她的丈夫已经死去,但是现在,她不得不相信。她被自己虚构的故事说服,然后在梦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丈夫只知冲锋,终与队伍走散。他遇到敌人的散兵,他被敌兵打死然后扔进河里——丈夫是战死的,他不可能成为俘虏。
  两年以后,队伍再一次打回来,女人再一次见到营长。营长说我的五百多人,只打剩不足五十人。营长说仍然没有你丈夫的消息。营长说我倒希望他被俘,似乎只有被俘才有活命的机会。
  女人不相信丈夫会成为俘虏,但现在,女人突然非常希望她的丈夫成为俘虏。只有成为俘虏才可能与部队失去联系,才可能彻底失踪,才可能有活着的机会。可是丈夫成了俘虏,将会受到怎样非人的折磨?每一天夜晚,女人都会被睡梦里丈夫撕心裂肺的惨叫声惊醒。
  几年以后,战争结束了。在部队,女人再一次遇到营长。营长不再是当年的
  ……
  高考命题点二 人物形象类题
  一、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麦 季
  袁省梅
  吃晚饭时,爸说:“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看场去吧。”我不吭声,爸又说:“半大小子了,该替换替换我了,看人家大斌子,接上他老子的力了,不上学,一天能挣好几个工。”
  我还是没说话,可我听出了我爸话里的黯然、无奈、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后来,只要一想起我爸,我总是会想到多年前他对我无奈的样子,穿越时光的尘埃,扑面而来,让我莫名的心疼。
  大斌子,那时也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却壮实,一副大人的模样。吃了晚饭,我去喊了大斌子,捏了手电筒,去麦场。
  生产队的麦场在村子的西边,旁边就是麦地,一片连着一片,朦胧的夜色里,空旷,饱满。风从树上掠过,簌簌响。小虫子在土里,唧唧叫。经了一天的日晒,麦秸垛和麦地散发着一种好闻的气味,热烈,干燥,青草和新麦的香很浓了,让人感到莫名的欢腾。
  马灯下,大斌子掏摸出一把旱烟和几张窄的纸条,说:“吃烟”,就把一根粗大的烟卷塞到了我手里。现在想起,我抽烟是从那晚开始的。月亮出来了,我看见大斌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猛地吸一下,忽地吐出一团白的烟雾,很享受的样子。我只一口,就“咔咔”地咳嗽了半天。大斌子就笑,笑得肆意,畅快。
  突然,我们听见麦地里传来剪麦穗的声音,“嚓嚓”“嚓嚓”,迅疾,慌乱。我一下就慌了,脖子木头般僵硬得不能动。大斌子不叫我发出声响,倏地摁亮手电。一束光在晦明的月色下,虚弱,模糊,却照亮了那人。
  竟是老王头。月亮银白水样明,老王头讪讪地,手遮着眼睛,说:“没动麦捆子,就捡点麦穗。”大斌子仰头看看天,哈哈大笑:“是捡麦穗的好时候,不热。”
  我劝大斌子放过老王头,别让队长来了看见。大斌子不理我,踢着老王头脚边的布袋子:“眼神挺好啊,捡得不少嘛。”
  我知道,大斌子恨老王头。老王头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大斌子,还揍过大斌子。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多年以后,想起这些事,倒觉得老王头下手太轻。大斌子还没停学时,就扬言要收拾老王头,当然也收拾过。给老王头扣在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给老王头的烟筒里塞半截砖。
  大斌子抓过布袋子,冷冷地说:“人可以走,赃物得留下。”月下,老王头佝偻着腰,搓着手,嗫嚅着,不知说了句什么,低下头走得飞快,简直是小跑了。大斌子哈哈大笑:“慢点啊王老师,别摔了您的老腰。”
  月亮隐在了云后,有风吹来,潮润,燠热。大斌子叫我去场院,自己走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来,手里却不见了老王头的布袋子。
  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大斌子偷了半袋子碾好的新麦,刚出了场院,让队长撞见了。大斌子说是想用麦子换甜瓜吃。队长气得一跳脚,骂他家贼难防。叫来他爸。大斌子挨了一顿狠揍。
  天黑时,大斌子来找我,瘸着腿骂他爸:“下手真狠啊,好像我不是他亲儿子。昨晚倒霉,今晚你给我放哨,偷回来。”那晚,他顺利地偷出半袋子新麦。朦胧的夜色下,他的两条长腿舞得飞快,在小巷子穿来穿去。我追得气喘,也不敢喊。谁知他竟然把袋子放到了老王头家的柴房子前。
  我问他:“昨晚的也是给老王头?”他说:“你认为呢?”我说:“那前几天的布袋子还老王头了?你不是恨他吗?”他说:“你喜欢他?那天我是想把布袋子交给队长,从他门口过时,就听见他媳妇在屋里骂他犟驴,说屋里都揭不开锅了,还窝在学校不挣钱。老王头一句不吭,我听着就心软得不行了。”
  谁知,我跟大斌子刚把半袋子麦子放到老王头的柴房子前,老王头“呼哧”从柴房子出来了。他扯住大斌子叫把麦子拿走,他说我偷你们不能偷,小小年纪可不能沾染了这坏习气,你们得走正道。
  大斌子“噗”地吐了口唾沫,甩开他要走,老王头死拽住就是不让走。大斌子没法子,只好背起袋子,也不理我,气呼呼地走了。
  我悄悄地叫他把麦子藏起来,明天换甜瓜吃。大斌子哼了一声:“吃吃吃,就知道吃。”大斌子把麦子倒到了场院,说:“这个老王头,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一会儿,他又说:“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
  后来,大斌子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我跟老王头也成了铁哥们。
  1.(概括人物性格及人物塑造手法)请概括大斌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简要分析塑造大斌子所采用的最突出的艺术手法。(4分)
  答:                                    
  解析:第一步:题干有两问,题干问题切入点很小,已经很明确,是“概括人物性格”题和“人物手法”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