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新教材】8.2.1《静女》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新教材】8.2.1《静女》同步练习-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原卷版).doc
【新教材】8.2.1《静女》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
【新教材】8.2.1《静女》同步练习-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解析版).doc

  《静女》教学设计
  《静女》是语文必修上第八单元古诗诵读中的第一篇。《静女》为本单元的首篇课文,既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形式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又为后面学习各朝诗歌奠定了学习基础。《静女》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生动的刻画了男女主人公美好的艺术形象,歌颂了他们淳朴真挚的爱情,是一首民间情歌,全诗构思精巧,语言简练,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充满愉悦的生活情趣。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 积累字词,熟记通假字
  3、 理解诗歌含意,并熟练背诵
  4、 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锻炼学生的口译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进行再创作的能力。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针、双关的修辞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感受男女主人公纯真的初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1.《静女》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2.《诗经》的艺术特色。
  本篇内容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古代诗歌有初步理解和鉴赏的基础,但基础相对薄弱,课前做好诵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静女》
  一、[导入新课]
  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5分钟)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每组每次派一位同学轮流背出一句描写爱情的名句,限时3分钟(预留30秒的准备时间,每组思考时间不得超过10秒,可以有一次的提示机会)。
  参考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
  ……
  《静女》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3.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5.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6.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