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70字。
高考古文化常识类类清(一)(讲解版)
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错误的,请说出错误原因。
类型一:人的称谓(含名、字、号)、年龄
1.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
答案 √
2.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
答案 × 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是出生后取的。
3.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
答案 × 称自己往往称名,称他人名为不尊;称别人往往称字。
4.“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
答案 √
5.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
答案 × “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
6.“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 )
答案 √
7.“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具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
答案 √
8.“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
答案 √
类型二:古代官职(含官职的任免升降)、部门
1.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答案 √
2.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根据分管事务的不同,有不同的掾史,如户曹掾史、水曹掾史、比曹掾史、仓曹掾史等。( )
答案 √
3.比部,三国魏始设,为尚书列曹之一,明清时对刑部及其司官的习称;尚书、门下、内史(中书)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
答案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