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2019年12月\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老高考地区适用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随堂练习)
专题1.ppt
考案 (1).DOC
考案 (2).DOC
练案 (1).DOC
练案 (2).DOC
练案 (3).DOC
练案 (4).DOC

  考案[1]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一、(2020•南昌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华文明中,足以担当精神价值之任的是中、和、乐三种价值。也就是说,中华道术、道德及艺术所体现的对人的精神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的属性分别是: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
  在中华文明中,道术主要表现为对人道的探索,而“中”便是中国人人道真理观的最高体现。“中”即不偏不倚、适中、中庸。从《论语•尧曰》篇看,早在尧舜禹时代,“中”就被当作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传。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论语•尧曰》对尧、舜、禹传道过程的记述,已经充分表明儒家对“中”的重视,其提出“中庸”“中和”等观念绝非偶然。至于老子的“守中”、庄子的“养中”等学说,无疑也是对早期“中”思想的继承与弘扬。还有,佛家以中道为最高真理,大大丰富了中华中道观。
  “和”即和合、协同、合作、亲和,是中华文明中的最高道德理念。在先秦早期,“和”的价值是在与“同”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和”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后来,孔子进而将“和”“同”引申为道德范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和”,是指不同的事物、观念结合,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所谓“同”,是指同一种事物或观念的相加,显得十分单调。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平和。《周易》乾卦《彖》更是将“和”提升为宇宙法则,提出“太和”这个重要概念。
  “和”也是道家和佛家的基本价值范畴。老子一方面以“和”为宇宙法则,“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另一方面又以之为常道,即最高道德法则,“和曰常,知和曰明”。“六和”观念,则体现了佛法的基本道德原则。
  至迟在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国人就赋予了音乐以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甚至将其与“礼”并称,因而中国早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之中,而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又是密不可分的。音乐的功用是让人快乐,正如《礼记》所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
  鉴于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的这种密切关系,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带来对快乐的追求,这从早期典籍中大量出现的“乐”字可以窥见端倪。以《诗经》为例,如“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等等。由此可见,“乐”为中华最高艺术价值。
  “乐”也是儒家、道家、佛家的共同价值。见于《论语》的“孔颜乐处”一直为后儒所称颂,《庄子•至乐》中的“至乐”“天乐”则是一种与道冥合的超然之“乐”,更不用说佛教所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了。
  (摘编自郭沂《中和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中、和、乐集中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对于人的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
  B.早在尧舜禹时代,儒家的“中”就被当做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传。
  C.“和”意味着和谐,“同”意味着单调,“和而不同”意味着和谐与单调应兼容并包。
  D.音乐之“乐”和快乐之“乐”密不可分,所以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带来对快乐的追求。
  【解析】 A 项中应是“精神生命”,而非“生命”,扩大了范围。B项理解偏差,尧舜禹时代并没有儒家。C项对“和而不同”理解错误,原文是说“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平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然后进行论证,采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思路。
  B.文章写先秦早期“和”“同”的比较以及孔子对二者的论述,旨在论证两者截然不同。
  C.文章从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等三个角度,论证了“和”是中华文明的最高道德理念。
  D.文章在论述“中、和、乐”是中华文明最高精神价值的体现时,都采用了引证的方法。
  【解析】 “旨在论证两者截然不同”错误,论证的是“‘和’是中华文明中的最高道德理念”。再者,两者也并非截然不同,文中有“孔子进而……”,说明两者是有内在联系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从文章内容看,儒家的“中庸”“中和”思想,是对尧、舜、禹关于“中”的思想的继承发展。
  ……
  练案[1]第一板块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一 整体阅读指导
  一、(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
  【解析】 B项,“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故选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二、(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