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6份)
2021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一 课案1 理解实词含义(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
2021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一 课案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
2021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一 课案3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
2021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一 课案4 给文言材料断句(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
2021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一 课案5 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
2021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一 课案6 概括赏析题(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
课案1 理解实词含义
关注五类实词
(一)一词多义
多义实词是实词的主体,数量庞大,掌握它们众多的义项耗时费力。除了要通过教材、试题和大量阅读积累外,还要注意两点:
1.追溯词的源流
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
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是“道路、路途”。
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道”的本义是“道路、路途”,“方向、方法、道理”就是它的引申义。又如“一”的本义是表数量“一只”,“专一”“全”“一样”是它的引申义。
比喻义,就是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于贬义词,比喻坏人的党羽;“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假借义,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古文中通常出现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文字来替代。
2.寻找义项联系
多义词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实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找出本义,关键是看该字的造字方法,从其构造的字形上推导出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找到这个“源”,顺“流”而下,就可以发现其他义项的来龙去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本义,各个义项之间有什么关联?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⑤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⑥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
课案3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常见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也。”
判断句中,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3.“……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对否定判断,同学们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如:
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晋鄙嚄唶宿将。(《信陵君窃符救赵》)
此人也,骂曰畜产,辱孰甚焉?(《后汉书•刘宽传》)
以上例子属于较难辨认的判断句。在翻译时要注意这
……
课案6 概括赏析题
《考试说明》中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第5点“筛选”、第6、7点“归纳”“概括”、第8、9点“鉴赏”“评价”等考点要求,都集中体现在试卷的“概括与赏析”题上。虽然有“筛选、归纳、概括、鉴赏、评价”五个概念,实际上都在考查考生在阅读之后对文本内容和手法的理解程度。从2013年、2014年的“对原文的赏析”到2015年之后的“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虽然题干表达有变化,但考查的形式与内容仍基本一致,既有对文言文内容的归纳与概括,又有对文中人、事的评价,还有对文章运用的各种手法的赏析。
所谓“信息筛选”,其中的“信息”,就是指文中反映出来的包括文中记叙的事实、作者的态度以及传达的思想等;而“筛选”就是对文中的信息有舍有留,目的是使读者识别和区分不同的信息。一般来说,“信息筛选”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选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二是对照材料辨析题目中信息的正误。
而“概括”与“赏析”也是各有特点:概括主要针对文本内容,赏析则主要针对思想内涵。但二者都与信息筛选有关;概括是命题人对文本内容进行的整合,考生依据文本内容对命题人的概括作信息正误的判断;赏析是命题人对思想内涵进行鉴赏评价,考生依据对文本的理解对命题人所作的赏析进行信息正误的判断。
高考设题主要倾向于“内容概括”与“评价赏析”两种题型。
一、题型特点
1.概括内容与赏析艺术并重。
2.题干均为“负选”型(从四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3.四个选项几乎覆盖了整个文言文材料,且顺序与文本的顺序有着一定的一致性。
4.选项涉及对文意的概括分析及对文本的艺术赏析,前者的内容比例大。
5.设误点极细小。多设在文意的概括与分析上,很少放在艺术赏析上,即便放在艺术赏析上,很少放在艺术特点、技巧的判定上,多放在手法效果的分析上。
二、掌握答题步骤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整体速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
(1)分析人物和事件。如果是史传类文章,要注重分析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次要人物是谁,人物之间有何关系,作者对他们的评价如何,等等;同时,还要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