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040个字。
《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本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二、文章体裁与背景
1、体裁:
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记”。
记是一种古代的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写作上可记述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
2、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忧伤与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三、课文内容概括。
课文有五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具体描写小石潭中的景物:潭水和游鱼。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源流的方位和描写小石潭的样貌。
第四段:写对小石潭的气氛的作者的独特感受。
第五段:记录同游者。
2 小石潭记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 )
(2)佁然不动( )
(3)其岸势犬牙差互( )
(4)乃记之而去(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不足为外人道也
B.乃记之而去 有闻而传之者
C.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心乐之 山川之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围绕着“石”来写,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了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