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晚自习巩固小练习新高考浙江专用 专题三 文化经典阅读
专题三 单文精练.docx
专题三 群文通练二.docx
专题三 群文通练六.docx
专题三 群文通练三.docx
专题三 群文通练四.docx
专题三 群文通练五.docx
专题三 群文通练一.docx
群文通练
群文通练一 仁爱思想
主题解说 “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它具有多重思想内涵,它是一种情感诉求,也是一种伦理原则,是一种治国之道,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具体而言,“仁爱”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所谓“爱人”就是要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爱人”的起点是爱亲,即孝悌之情——对父母兄弟的爱;“爱人”的终点则是爱众,即天下之民。这样孔子就通过“爱人”将家国天下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对后世儒家仁政学说具有极大的启示性。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注],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注 反坫(diàn):先秦诸侯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1.两则材料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两则材料中,孔子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评价管仲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材料二: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
……
单文精练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①于鸡豚;伐冰之家②,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大学》)
注 ①察:料理。②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丧祭的用冰者。
1.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君子的一个重要特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君子之风主要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2.通过上面的材料,你认为孔子是如何看待富贵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材料二: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材料三: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1.材料一中的“适”“莫”分别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解释材料三“无友不如己者”一句中的“如”为“比得上”,认为本句所表达的意思是“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你同意吗?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材料二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观。
2.材料一阐述了儒家什么思想?请分别结合《论语》中的某一相关章句,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
群文通练三 礼乐思想
主题解说 儒家的礼乐思想是指:主张以“礼”确定人的社会身份与规范人的行为,以“乐”陶冶人的心性与沟通人的感情。礼教主要从外规范和疏导人们的行为,乐教则从内陶冶和沟通人们的情感。礼乐思想中礼教与乐教所追求的目标,都是有序的和谐或和谐的有序。但形式和方式不同。在儒家看来,乐教的目标当然不能脱离礼教,由于音乐所特有的亲和感与和谐性,礼教只有同乐教相结合,才能更深入有效地调节社会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秩序达到最大限度的协调与和谐。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材料二: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材料三: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宪问》)
1.三则材料中,孔子都认为管仲“仁”,但也承认管仲确有“__________”的行为。
2.综合三则材料,概括孔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