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上城<br>
设计者:湖南省浏阳市第十中学彭望朗<br>
教学目的: <br>
1、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br>
2、领悟小说的主题。<br>
教学设想 <br>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小说展示了主人公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成功地刻画了某类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形象。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有助于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有助于认识80年代初期的农民群众。指导学生从这个高度上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就能认识作品的价值。 <br>
课堂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到课堂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br>
教学时数:一教时 <br>
<br>
教学步骤 <br>
一、导入新课 <br>
创设情境:课前听歌《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剪辑一组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各行各业的人们的精神风貌的图片。 <br>
导入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新时期的初期,我国的农民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又是怎样的呢? <br>
二、作品介绍<br>
高晓声小说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主要作品有<br>
“ 陈奂生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 ,《李顺大造屋》等。其中《李顺大造屋》 《陈奂生上城》分获1979年、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br>
三、人物形象分析<br>
1、从陈奂生的言行举止、物质追求、精神追求几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br>
提示要点:狭隘,患得患失;勤劳,易于满足;老实单纯,讲求实际。典型的善良、正直、无锋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中国农民形象。 <br>
2、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内心感受十分复杂,这既表明农民节俭的本质,又说明他的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观念。这些分别表现在哪里? <br>
提示要点: <br>
花了五元高价,等于“做了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陈奂生“想想又肉痛起来”,说明他勤俭的农民本质。 <br>
由于出了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窝,表现农民的自私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