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60字。
《诗经》两首
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3.掌握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4.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合作探究,理清课文大意与结构。
2. 情感交流,比较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树立正确的感情观。
【教学重点】
1.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
2.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归纳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讲授法
3.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我们通过不同的 文学作品感受着不同的爱情故事,与里面的主人公同悲同喜。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诗经•卫风•氓》,聆听发生在公元前卫国的一段爱情故事,共同体会主人公的喜与悲。
(二)检测预习——“你了解的《诗经》”
课前同学们分成研究小组,查找与《诗经》相关的资料,在课上用多媒体展示收集的成果,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指导并明确: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是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三)读准字音——“音读”诗歌
1.明确“音 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读出句与句间的自然连接。
2.《诗经》以四言诗为 主,教师提示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出示投影: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3.教师示范朗读。
4.学生齐读,分组朗读,学生互听互读,把握“音读”要领。
(诗是需要反复诵读的,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四)读懂意思——“意读”诗歌
1.明确“意读”要求:读懂并理解诗句内容,把握各章节的联系,从意义角度把握诗歌。
2.学生课前准备:借助工具书及文下注释,扫除了文字障碍,疏通诗歌大意。
3.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并选派代表阐述自己选定章节的主要内容。
4.教师提示概括: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