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课后练习第六单元(3份)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课后练习:第六单元 一、兼爱.docx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课后练习:第六单元 二、非攻.docx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课后练习:第六单元 三、尚贤.docx
第六单元《墨子》选读
一、兼爱
课后篇一起提高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贵必敖贱 ②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③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④教驯其臣 ⑤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⑥破碎乱行
A.①②④⑥ B.①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⑥
解析①“敖”通“傲”;②“于”通“迂”;④“驯”通“训”;⑥“碎”通“萃”,聚集。
答案A
2.下列各句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A.胁息然后带
B.富必侮贫
C.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
D.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
解析A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富”指富足的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C项,“野”指在野外,名词作状语。D项,“说”通“悦”,喜好。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B.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C.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D.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解析A项,虽然:古义,两个词,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B项,从而: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义,表目的或因果关系的连词,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D项,左右:古义,侍卫人员。今义,方位名词,表示大致范围;有时也可作动词,“控制”的意思。
答案C
4.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然,乃若兼则善矣" @"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
B.{■("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
C.{■("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
D.{■("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及时相遣归" )┤
解析B项,其:代词,自己的。A项,前一个“然”为“是的”,后一个“然”为“这样”。C项,前一个“恶”为“憎恨”,后一个“恶”为“不好的”。D项,前一个“相”,为“相互”,后一个“相”为“我”,偏指一方。
答案B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
……
二、非攻
课后篇一起提高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得:捕获、抓住。
B.以亏人自利也 亏:损害。
C.罪益厚 厚:大、重。
D.情不知其不义也 情:假使。
解析D项,情,确实、的确。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
B.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C.扡其衣裘、取戈剑者
D.其不仁兹甚
解析A项,“辩”通“辨”;C项,“扡”同“拖”;D项,“兹”通“滋”。
答案B
3.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亏人自利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B.{■("是何故也" @"暮去朝来颜色故" )┤
C.{■("今至大为不义攻国"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
D.{■("众闻则非之" @"莫不非令尹" )┤
解析A项,前一个“以”为介词,可译为“因为”,后一个“以”为介词,可译为“把”。B项,前一个“故”译为“原因,缘故”,后一个“故”译为“衰老”。C项,前一个“国”译为“国家”,后一个“国”译为“国都”。D项都译为“责怪”。
答案D
4.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众闻则非之 B.从而誉之
C.王无罪岁 D.然而不王者
解析A项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其他三项都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A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