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840字。
上海市嘉定区2020年高考二模语文试卷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__________,列坐其次。(_____《兰亭集序》)
(3)《荀子??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解答】故答案为:
(1)吴宫花草埋幽径 (重点字:幽)
(2)引以为流觞曲水 王羲之 (重点字:觞)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重点字:埃)
【点评】《劝学》理解性默写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选项中最接近下文主旨的一项是( )(2分)
坚信一首诗的沉默比所有的扩音器加起来更清晰,比机枪的口才野炮的雄辩更持久。坚信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
A.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B.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C.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结合诗中的关键句。
【解答】本题可根据选项表达的意旨与余光中《青青边愁》的意旨是否相同进行判断,“时间,你带得走歌者不走歌”,强调了优秀的作品可以千古流芳,提示本段文字的中心是诗歌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A.“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我怜惜的并不是歌者内心的苦楚,而是能够听懂歌者内心苦楚的人太少了。两句诗发出了知音难觅的感叹。不符合题意。
B.“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当初楚王的楼阁亭台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而屈原的诗词却如日月高悬,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表达了“精神不灭,物质易朽”的主旨。
C.“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这是对诗歌社会作用最高度的赞颂。不符合题意。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称赞李白的才华,表达了对他的深厚友谊,也流露出对统治者不公平对待李白这样一位奇才的不满。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对于诗歌情感内容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考生可以结合诗歌的作者以及诗歌的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表现情感的方式。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顺序合理的一项是( )。(3分)
原来修练邪派内功的人,功力愈增,危机愈大,到了某一关头,___,___,___,___;不过,若能冲破此关,武功便可以有登峰造极的希望。(梁羽生《冰河洗剑录》52回)
①成了废人 ②重则毙命 ③轻则半身不遂 ④便要遭逢“走火入魔”之劫
A. ③①②④ B. ③②④① C. ④②③① D. ④③②①
【分析】该题考查排序,高考能力层级为:E.排序题可以先把握基本内容,然后初步分层归类,再进行连缀排序,最后检查调整,确定顺序,排除法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办法。
【解答】该段文字介绍修练邪派内功的人的利弊。通读句子可知,④是总写,①②③分别介绍“轻重情况”。故此排除A、B选项。其中②说的是“重”,③①说的是“轻”,所以③①排在一起,排除D选项。
故选:C。
【点评】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文学的隐喻 林 岗
①文学尤其是叙述性的文学,作者虽然可以天马行空神游九霄,但其所叙述都离不开具体的社会时空,文学究竟是怎样跨越时空传诸无穷的?或者换句话,那些伟大的文学是怎样跨越社会时空被后世读者喜爱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现象落实到伟大的作品究竟藏有什么秘密?笔者以为,丰富而深刻的隐喻至关重要,它是伟大的文学不可缺少的另一项品质,隐喻性的丰富和深刻程度是衡量文本高下的又一个尺度。
②人们通常将隐喻作为文学修辞的手法之一,这当然是正确的,然而远远不足够。好的文本都有似乎相反的两面性:一面是具体的、形而下的,另一面是普遍的、形而上的,它们完美无缺地融合于文本。这种两面性,用康德的语言来表达“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就越是唤起我们内心的惊奇和崇敬之情。”伟大的文本就是这样。
③为行文的方便,以《孔乙己》里面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