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20张。设计优美,布局合理,有关的延伸拓展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特点。《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主旨。
2、赏析作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味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2、讨论文章主题。
总体方案:自主——互动——探究——延伸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以“石缝中的小草”、“悬崖边的树”、“沙漠里的生命”等图片导入陆蠡的《囚绿记》
2、教师给作者名正音、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及点明写作背景。
3、出示学习目标。
二、 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文章的思路。
1、 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2、 教师引导:(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后来他把“绿”怎么样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3、 归纳板书:恋绿→ 赏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4、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明确:喜悦、满足→ 快活、留恋→( 无比喜悦→ 不快→ 内疚)→祝福→怀念
三、 研读文本
(一)欣赏7-11段的景物描写,反复朗读并思考:
1、这株常春藤有着怎样的外形?(外形美、蓬勃生机 )
2、作者把户外生长的枝条牵进屋内,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总朝窗外、病样)(执着、坚贞、顽强不屈。)
3、窗外有什么吸引这株常春藤的细叶、卷须朝窗外生长?(阳光、自由)
(二)探究学习
在文中隐约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请找出关于这些背景的语句,探究一下作者笔下的“绿”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象征生命、希望,追求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写作意图:“绿”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是相通的,所以,文章借讴歌“绿”来赞扬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三)写作手法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