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00字。
21 曹刿论战
杭州外国语学校 廖冠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2、学习必要的文言词语与句式。
二、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战役,其中有一些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如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其中一例——发生在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这一战例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视,毛泽东也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了军事学的评论。
(二)背景导入
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都在今山东境内。齐是一等国,在春秋时期并国三十五;鲁是二等国,曾并九国。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前此两年,齐桓公(即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jǔ)国的公子小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齐桓公后来却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成为历史佳话)。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当时齐胜鲁败,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第二年春又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文学常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旧传是左丘明所作。《左传》《战国策》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是甲骨卜辞(刻在甲骨上的占卜之事),再由《尚书》到《春秋》发展到《左传》,被确定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作为一部历史著作,作者却很像一位故事讲述者,有时很由戏剧性,甚至带有迷信色彩时有些象志怪小说。它不只是记录历史事件,还表达了对历史的理解和立场,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事件和人物作出道德伦理的评判,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视频欣赏:由这则历史事件而形成我们常用地成语“一鼓作气”。
(四)朗读感知
1、正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