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00字。
《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戏剧基本常识
了解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明确课文结构及戏剧冲突
过程与方法:
品读戏剧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学会理性分析复杂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清资本主义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周朴园的性格特征,体会周、鲁会面时两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教学方法:
情境感悟法 分角色演读法 提问点拨法 讨论探究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自制课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课本注释①,了解故事梗概,把握故事情节。
2、布置学生利用各种手段了解曹禺生平与创作,安排一学生准备2分钟的演讲“走近曹禺”,要求:抓住重点,简明扼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播放约5秒钟的“雷声”音频,将学生带入《雷雨》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特定氛围之中。
提问:听到这声沉闷的雷响,大家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大家可不可以找几个词形容一下。
(预设:恐怖、压抑、烦躁、不安,让人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
就我们的生活经验而言,雷声之后到来的一般是暴风雨。那么,暴风雨有什么特性呢?
1933年,年仅23岁的曹禺,以一支笔,成就了一出雷雨之中的悲剧,震惊了整个文坛,多少年来在舞台上盛演不衰。究竟这出悲剧的魅力何在?这场雷雨中毁灭的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雷雨》,一起去探个究竟。(板书《雷雨》)
二、 走近曹禺
1、 请课前指定的同学上台进行2分钟的演讲——走近曹禺。
2、 教师进行口头总结,并进行补充,同时展示课件:
曹禺,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市,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自幼随继母看戏,培养了最初的戏剧情结。
1922年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1925年开始演戏。
1928年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第二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开始广泛涉猎西方戏剧名作。
1933年(23岁)完成处女作《雷雨》,震惊文坛。
四大经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三、了解结构、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说明:《雷雨》共四幕,本课节选自《雷雨》第二幕,共两场。快速浏览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第一场和第二场的分界在哪里?
②两场戏中矛盾双方分别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③两场戏的主要情节分别是什么?
附板书:鲁侍萍 客厅重逢(相认)
周朴园 鲁大海 父子会面(相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