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作业设计(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学反思新人教版.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学课件新人教版.ppt
1 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利用字斟句酌的精读方法,把握文章的关键句段,揣摩其含义,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重点)
【过程与方法】
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2.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感情真挚的特点,体会本文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词汇,增强语感。(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并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师:(屏显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合影)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两位卓越的科学家,他们是同乡,也是好友。一个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隐姓埋名28年,他们是谁?
生(齐):杨振宁,邓稼先。
师:谁能根据自己预习的收获,用一句话介绍一下杨振宁或者邓稼先?
生1: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生2:邓稼先是我国“两弹”元勋,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生3:我补充一下,邓稼先曾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师:何谓“两弹一星”?
生4:“两弹”分别是原子弹和氢弹,“一星”是人造卫星。
师:看来这两位科学家都非常杰出,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杨振宁饱含深情的笔墨,一同来追忆他的挚友——邓稼先。(板书课文题目)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一是要学习运用字斟句酌的精读方法解读文本,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通过细节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要走近邓稼先,了解他的伟大贡献,感受他的崇高品格。(屏显学习目标)
基础梳理
1. 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选聘(pìn) 谣言(yáo) 背诵(sòng)
昼夜(zhòu) 昆仑(kūn) 氢弹(qīng)
宰割(zǎi) 筹划(chóu) 无垠(yín)
难堪(kān) 署名(shǔ) 孕育(yùn)
仰慕(mù) 癌症(ái) 开拓(tuò)
彷徨(páng huáng) 可歌可泣 (qì) 鞠躬尽瘁(jū cuì)
(2)理解词义
①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②燕然勒功:典出《后汉书??窦融列传》。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的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
③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④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⑤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 ,比喻对事业坚持不懈。
⑥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⑦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而无愧色。
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⑨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⑩妇孺皆知:妇女和孩子都知道。形容某事物广泛为人所知晓。
2. 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代表作《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邓稼先》等。
3. 背景探寻
邓稼先(1924—1986),安徽
邓稼先
一、填空题
1.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他不分昼夜 地拼命学习,甚至忘记了吃饭睡觉。
(2)那殷红 的鲜血,将大大小小的河流染红了;那坦克大炮,将原本宽阔美
丽的草原炸平了。
(3)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两弹” (yuán xūn)。
(4)建立和完善 (xuǎn pìn)机制,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关键。
二、选择题(共3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还原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真实形象,小编搜集了一些李光耀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B.说起土肥原贤二,这是日本侵华史上一名当之无愧的人物。
C.他立下过军事奇功,也遭遇过四面楚歌,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形象。
D.在西方基督教国家里,《圣经》是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书,也是多数人必读的一部书。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无国界医生组织是一个由各国专业医学人员组成的于1971年在巴黎成立的国际性志愿者组织。
B.《朗读者》是央视主持人董卿酝酿筹备接近一年的文化情感类节目,节目每期有一个主题词,嘉宾围绕主题词朗读一段曾经激励自己、改变自己甚至打动自己的文字。
C.武亦姝在最后一场比赛中,与陈更、李宜幸、张淼淼强强PK,以317分获得攻擂,最后战胜彭敏,成为冠军。
D.“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那时,“国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深入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结果,并代代相传。
②我们古圣先贤的教育不愧是做人扎根的教育。
③他们为国为民不惜舍生忘死。
④古时儒学盛行时,每个学子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理想。
⑤同样经受过外国列强的侵犯,但就是国人这种为国家忠心不二、鞠躬尽瘁的爱国精神,坚定保全了我们民族的尊严和命脉。
⑥所以,在我们中华绵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