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专题一练案一论述类文本的信息筛选(含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专题一多文本信息的获取课件 人教版.ppt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专题一练案二新闻、科普类文本的信息筛选(含解析) 人教版.doc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专题一练案三图表信息的筛选与信息的图示表述(含解析) 人教版.doc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专题一练案四传记文本信息的筛选(含解析) 人教版.doc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专题一练案一论述类文本的信息筛选(含解析) 人教版.doc
练案二 新闻、科普类文本的信息筛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19分)
材料一 2017年中国科幻产业产值超过140亿元人民币,较2016年的100亿元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18年,仅前六个月中国科幻产业产值已经接近100亿元,且原创科幻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这其中,科幻阅读市场2017年产值总和达9.7亿元,与上年相比有所回落。2018年迅速反弹,半年总量已经接近9亿元。在传统出版物方面,2017年全年新出版和重版的科幻图书共232种,与上年基本持平,销售总额为8.3亿元。其中新书占比约23.6%。期刊销售总额2 100万元,比上年稳中有升。2018年上半年,纸质书刊的销量增长。图书销售总额7.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50%。读客、《科幻世界》等机构出版的科幻系列销售总额已经追平甚至超过了2017年全年总额。
2017年国内院线科幻电影市场总票房为129.59亿元,较上年增长61.6%,其中国产科幻电影票房为13.17亿元。2018年上半年,国内科幻电影整体票房为95.06亿元,其中国产影片为8.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左右。
过去18个月共有32部国产科幻网剧上线,其中单集平均播放量在500万以上的有9部,出现了《镇魂》《颤抖吧,阿部》《天意》《端脑》等社会影响力较大的作品,整体产值约为16亿元。同期网络大电影共上线47部,总播放量2.7亿,用户付费约11亿元。
2017年,中国科幻小说发表平台继续增加,作品发表数量平稳上升,质量逐渐提高。在核心设定方面的创意创新,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对当前发展的高度关注。如郝景芳的《你在哪里》,深入关注大数据和云计算。二是经典科幻题材继续作为热点被广泛书写。如刘洋的《蜂巢》中的石墨烯飞船和以电子为载体的人类社会,王晋康的《天图》中的框架化物理学体系。三是展现出中国科幻的一种昂扬姿态。如刘慈欣在《黄金原野》中提出了“人类文明只有走出地球才能彻底解决发展的困境”。
新媒体科幻业悄然兴起。杂志社、文化公司创办微博、微信公众号,通过“科幻春晚”等吸引读者。科幻音频如喜马拉雅邀请叶李华开设的讲座吸引了不少听众。网络综艺正式开始涉足科幻题材,科幻活动在当前流行的学习、工作和休闲三项人的主要活动交叉点上,形成了新的社会活动类型。中国科幻大会、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等,都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普通的学习、工作和休闲的另类体验。2017年12
……
练案一 论述类文本的信息筛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19分)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取材于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代。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玫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取材于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内地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