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1520字。
南京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卷
高一语文
2020.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案写在答卷纸上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交回答卷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列各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培根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似乎是__________________,仔细推敲,就会发现未必周延。
②这幅画,从构思到布局和题词,处处可见__________________,无疑是汪曾祺画中的精品。
③个别文化类节目__________________,冒文化之名行娱乐之实,极大降低了节目真正的文化品质。
A. 不刊之论 用心 鱼龙混杂 B. 不经之谈 匠心 鱼龙混杂
C. 不刊之论 匠心 鱼目混珠 D. 不经之谈 用心 鱼目混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这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不经之谈,意思是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经常指用的道理、法则等。此处是说培根的话似乎很精当,应选“不刊之论”。
用心,1、指集中注意力;使用心力;专心。2. 存心;居心。3. 费心;留意。匠心,指能工巧匠的心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此处指画的构思,应选“匠心”。
鱼龙混杂,意思是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此处指个别文化类节目冒文化之名行娱乐之实,应选“鱼目混珠”。
故选C。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实在奇绝
②好似一条粉红绒毯
③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
④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
⑤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
A. ②③①⑤④ B. ②③⑤④① C. ⑤④①②③ D. ⑤④②③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句子衔接题,要明确语段中心意思,“瞻前顾后”,抓住一些关键词,如指示代词、关联词等。
此段文字需要填写 有五处。前两空是描写千佛山的美景,是站在铁公祠前远望千佛山,根据“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以及后面“正在叹赏不绝”可知,这两处应是描写千佛山美景并发出赞叹,⑤的“大画”以及④的“数十里长的屏风”能够与之呼应;后三空,②的“绒毯”与③的“垫子”照应,①是最后的赞叹。整个排序为⑤④②③①。
故选D。
【点睛】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5G时代,电视媒体能否在移动端实现“弯道超车”,取决于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水平。
B. 不仅高科技企业需要研发类高端人才,而且对于优秀的中高职人才,也有很大需求。
C. 中国女排不懈拼搏,多次荣获世界冠军,为球迷们展现出更加历久弥新的女排精神
D. 发改委提出,要破除市场壁垒,严禁各地出台新的汽车限购,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
4.下列句子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鼠年将至,衷心祝愿篮球队的同学们机灵如米老鼠,勇敢似小牛犊!
B. 您在文学上的造诣令我感佩,现寄上近作小诗一首,希望您不吝赐教。
C. 如此厚礼,我真的受之有愧,但您远道而来,却之不恭,我还是拜领了吧!
D. 挑山工啊!厚重的泰山精神,你忝列其中!博大的泰山文化,你挑起一半!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