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 微专题 突破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 命题动向 考法体验 .doc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 读文指导 鉴赏要从读懂始 .doc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 基础突破 联系教材熟悉题材 .doc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 考点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doc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 考点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doc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 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doc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 考点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doc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 微专题 突破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 .doc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 微专题 突破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 .doc
古诗词复习之殇:诗歌讲了一大堆,看到新诗干瞪眼;技巧教了一大堆,分数还是老样子。问题出在哪里?读不懂!想读懂,就要借助高效方法、理性逻辑和科学训练,让诗歌的语言在学生心中慢下来,让学生的头脑清晰地跟上诗歌语言的脚步。让学生会译诗,读懂诗!不懂,一切答题套路都没用!只有读懂诗,才可能答好题!一轮训练的首要任务:让学生会译诗,读懂诗!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应该增加解读诗歌的知识储备从而来解读古诗。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
在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一、由诗歌基本知识切入
懂得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
(一)基本特点
1.情景结合
诗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词上片(阕)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次)下片(阕):抒情(主)
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间的关系: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2.中间两联对仗
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
……
基础突破 联系教材,熟悉题材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题材一 送别怀人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题材特点阐释】
特征 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他人往往设酒饯行,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这类诗即为“送别怀人诗”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内容
情感 内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朋友相别;也有亲人、情人送别等
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注: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考生在答题时,也要多角度去思考
常用
手法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诗人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前有伤离之意的物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④想象(也叫虚写或虚实结合)。送别诗中作者常借助想象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怀
教材
链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代表
作品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白居易《除夜寄弟妹》、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孟浩然《留别王维》、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等
【即练即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文学常识] 本诗出自《王子安集》;作者是唐朝(朝代)的王勃(诗人),他和骆宾王、卢照邻、杨炯并称为“初唐四杰”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修辞、炼字:写景起兴,对仗工整,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去向。“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不但营造出开阔的意境,而且奠定了全诗豪壮的情感基调。
……
突破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
近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的选择题是考查题型的变化,而非考查内容的变动。这一命题形式注重考查对古代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了考点的覆盖面。“四选一”的考查形式降低了命题的难度。考生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精准找到命题设误点,即可得出正确选项。其主要考查点有如下几类:
一、识图知全貌
二、掌握命题设误角度及解题策略
设误方式 原诗(题) 错项示例 错用分析 解题策略
错解词
语意思 (2017•全国卷Ⅰ)(节选)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肃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
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自己就是体弱多病。 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
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联系语境,梳理诗句间的语意关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