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850字。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4  故乡
  【教学目标】
  1.把握主要情节,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及其作用。
  2.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分析人物形象,练习片段作文。
  4.结合议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主旨。
  5.理解对比写法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主要情节,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及作用。
  2.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齐读课题。设问:什么是故乡?师生互动。
  师:故乡是飘零落叶的根,是漂泊游子的归宿。古人有许多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乡情已积淀为生命的血肉精魂,感人肺腑。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贺知章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李益有“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马致远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设计意图】注重与文本内容进行勾连,注重语言表达的优美,注重同类名言诗句的积累,在明确文章标题的同时,也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和迁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情节
  (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126“字词清单”),按照文章行文的顺序,依据地点的转换,将这篇短篇小说划分为三部分,每部分用一个动词以“故乡”的形式概括大意。
  预设: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文章每一部分又写了哪些内容?用自己的话归纳。
  预设:回故乡,交代了回乡的时间、回乡的原因、回乡时看到的景物及产生的心情;在故乡,按照时间顺序,写“我”见到母亲、杨二嫂和闰土;离故乡,写“我”和母亲在船上的谈话及“我”的感受。2.分析叙事手法
  (1)根据文中人物出场的顺序,找一找课文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预设:少年闰土  杨二嫂  中年闰土
  师:如果去掉写少年闰土的这一部分内容,文章在时间的衔接上仍然是顺畅的。写少年闰土这一部分内容,属于什么记叙方式?
  预设:插叙。
  课件出示:
  插叙:
  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表达情感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在不改变全文中心的情况下,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或事件,这样的叙述方式叫作插叙。它是记叙文常用的一种叙述方式。
  插叙的作用:
  (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2)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3)让文章结构紧凑、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4)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
  插叙的方法:
  (1)作者直接插进叙述、介绍、说明。
  (2)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所见所闻所感和亲身经历来进行插叙。
  (3)通过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进行插叙。
  师:这样的插叙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把少年闰土的形象写活了。
  和后面的中年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反映了农民越来越贫困。
  …………
  教师小结:除了插叙的写法外,在小说倒数第六段还写了杨二嫂拿“狗气杀”(一种养鸡的器具)的事,这种在文章结尾部分补充记叙正文人物故事的写法叫补叙,和插叙有同样的作用。
  (2)从全文来看,小说运用了哪几种记叙方式,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生讨论作答。
  预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