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75张,学案约14910字。
鉴赏要从读懂始
古诗词复习之殇:诗歌讲了一大堆,看到新诗干瞪眼;技巧教了一大堆,分数还是老样子。问题出在哪里?读不懂!想读懂,就要借助高效方法、理性逻辑和科学训练,让诗歌的语言在学生心中慢下来,让学生的头脑清晰地跟上诗歌语言的脚步。让学生会译诗,读懂诗!不懂,一切答题套路都没用!只有读懂诗,才可能答好题!一轮训练的首要任务:让学生会译诗,读懂诗!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应该增加解读诗歌的知识储备从而来解读古诗。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
在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一、由诗歌基本知识切入
懂得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
(一)基本特点
1.情景结合
诗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词上片(阕)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次)下片(阕):抒情(主)
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间的关系: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2.中间两联对仗
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