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30字。
醉翁亭记
目标定位
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发挥想象,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理解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文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诵读课文,准确理解文章大意。
2.调动想象,感受自然美,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警句,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作用。
2.调动想象,感受自然美,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基础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大屏幕展示课文配图或醉翁亭自然风景的画面,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欧阳修。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
教师可补充介绍欧阳修为何号“六一居士”,激发学生兴趣。
二、诵读入境
1.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学习要求)
大声自由朗读,读懂课文大意。
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小组解决预习中的疑问,记录下共同的疑难。
2.班级学习交流。
提出小组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3.自学效果检查。
强调文言实词和重点句的释义落实。(出示检查内容)
朗读效果检查。可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余学生评价朗读效果,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朗读。特别注意指导“也”“而”的语气,读出它们的味道来。
“也”“而”朗读指导、示范:
朗读时要注意文中的“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时还要注意“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