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一课时,约2480字。
庄暴见孟子(教案)
教案设计:王召明
教学目标:
一、把握"鼓、少、王、疾、直、与、田"等文言词语。
二、学习对比描写,领会其孟子的论辩妙处。
三、正确理解"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教学重点:
目标一、目标二
教学难点:
目标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他是谁?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众多文章收入初高中语文教材,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
明确:孟子
二、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宣扬"仁政"、"王道",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崇拜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三、讲授新课
(一)、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1、范读《庄暴见孟子》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掌握节奏。
2、给加点字注音:
王语暴( ) 庶几( ) 好乐( )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yuè lè ,yuè lè,lè,lè )
可得闻与( ) 蹙(安页)( ) 管龠( ) 羽旄( )
3、自读课文 ,疏通文言知识点。
A、 词类活用
(1)、鼓乐(名词用作动词,演奏)
(2)、与少乐乐(形容词用作名词,少数人)
(3)、则王矣(名词用作动词,统一天下)
B、 古今异义
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女儿;今指男子的配偶。
C、 一词多义
鼓:(1)、一鼓作气(击鼓) (2)、微风鼓浪(振动) (3)、今王鼓乐于此(演奏) (4)、噌洪如钟鼓不绝(乐器的一种)
疾: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2)、疾首蹙(安页)(痛)(3)疾风知劲草(猛烈的) (4)、声非加疾(强)
D、 通假字
(1)、直好世俗之乐耳(通"只")
(2)、可得闻与(通"欤")
(3)、吾王之好田猎(通"畋")
E、 翻译句子
(1)、暴未有以对也。
(2)、直好世俗之乐耳。
(3)、则齐国其庶几乎。
3、齐读课文
(二)尝试口译课文,教者补充、引导。
(三)文理分析
1、 文中孟子与齐王对话传达自己思想的是第二部分,可是为什么前面要加上一段,并且这一段讲的是庄暴和孟子的交谈?这一段能不能省略,为什么?
明确:给孟子一个找齐王谈话的切入口
引出话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制造悬念,好乐与国家治理得好有什么关系呢?
庄暴难以回答的问题,孟子迎难而上,说服齐王,反衬出孟子论辩高明。
2、孟子见到齐王,紧接与庄暴的谈话,从好乐谈起,谁知话不投机,齐王竟然变了脸色沉下脸说自己"喜欢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
齐王听到孟子说"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了脸色呢?
猜测: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情;